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巡司河治污,为何越治越“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5:49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图文:巡司河治污,为何越治越“污”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图为:黄家湖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行,巡司河污染却未见好转

  本报记者 苏永华 实习生 郑威

  早在1987年,就巡司河的污染问题,武汉市有关部门就提出了治理方案,但实施过程一波三折,进展缓慢。直至今天,巡司河水质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更趋恶化。

  连续几天,记者多方采访,相关部门的答复是:资金、征地等方面的困难,拖了治理工作的后腿,有关方是有心无力,只能徒叹奈何。

  1987年

  巡司河治理方案前景诱人

  有关巡司河的污染情况,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记录:1986年,当时沿岸有30万人口,每天排入巡司河的污水10万—15万吨。

  据记载,每年汛期解放闸关闭后,河中大量有机物分解后,使河水变黑、发臭,严重影响周围环境。汛后开闸,污水还威胁到平湖门水厂的取水安全。

  1986年3月,武汉市环保局组成《武昌巡司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课题组,着手调查研究。1987年11月,课题组提出综合治理巡司河方案。

  这份最初的治理方案,描绘出一幅诱人的前景:加大河水流动,配合局部曝气,充分利用水体自净加抽排,进行综合整治,达到地面水三级标准。

  方案虽好,落实起来却是困难重重。20多年的监测表明,巡司河水从未达到三级标准,反而在上世纪末滑向劣五类,变得更黑更臭了。

  1999年

  下游明渠改暗渠

  上世纪末,在治理巡司河的强烈呼声下,“明渠改暗渠”方案提上议事日程。1999年,从解放闸至武泰闸的2公里多河道,全部变成了“地下河”。

  “明改暗,是当时整治沟渠最常用的方法。”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负责人彭梅青介绍,在今天看来,这种方法可能过于简单,会给疏通、清淤带来麻烦。

  武汉城区沟渠“明改暗”,始于汉口有名的“龙须沟”——黄孝河。上世纪80年代,因为恶臭难闻,黄孝河被“藏”到地下,变成一条暗沟,只剩下一个地名。类似的,还有机场河、南干渠等。

  也有专家指出,遍布三镇的大小沟渠,是连通江河湖泊的“血管”,是因水而兴的自然生态,一埋了之,是一种“消极做法”。

  2004年

  利用亚行贷款治污

  “可以肯定的是,巡司河不会变成第二条黄孝河。”彭梅青对记者称,经过多次修改的巡司河整治方案中,下游将恢复自然河道原貌,还包括清淤、护坡、绿化、景观建设等。

  2000年后,“亚行贷款”的介入,使一直因“缺钱”无法动工的巡司河治理工程,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考察、论证、设计……按方案,武汉市将同时建设汉口三金潭、武昌黄家湖、青山落步嘴3个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5.68亿元,亚行贷款9000万美元。2004年3月,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正式开工。

  武汉市排水公司介绍,2007年底,黄家湖污水处理厂终于建成。按照原来的计划,巡司河沿线的全部污水,都应输往该厂进行处理。在污水处理厂建成的同时,收集管网也要同时完成。

  2008年

  巡司河污水收集管网还未动工

  按理说,黄家湖污水处理厂建成了,巡司河截污工作已经具备条件。但大半年过去了,巡司河治理仍不见一点动静,大量污水依然直排河中。“按设计能力,我们每天可以接收10万吨污水,现有的收集管线,每天只能提供6.5万吨。”黄家湖污水处理厂负责人魏永平说,问题的症结在于,与污水处理厂配套的收集管网,尚未全部建成。

  据了解,黄家湖污水处理厂的两条主要收集干管中,一条通向武昌紫阳湖周边地区,目前已经打通。一条通向巡司河沿岸,目前还没有动工。“配套管线建设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武汉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过程中,亚行贷款并没有全部到位,加上物价上涨,建设资金比较紧张,拖了巡司河沿岸污水收集的后腿。

  另外,按原来的方案,污水收集干管向巡司河岸边延伸时,因为需要穿过铁路,和铁路部门的协商还没有结果。如果改道,起码得多出2000万元建设费用,方案还没有定下来。

  至于下一步清淤、护坡、绿化、景观建设,需要的资金估计超过20亿元。到目前为止,这些资金都还没有明确的来源。

  用水务部门的说法,巡司河综合整治的进度,“只能根据建设资金的安排,适时推进”。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