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灾后重建的“成都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6:0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6月14日,5·12汶川大地震后一个月,都江堰向峨乡红火村的任永忠拿到了一份永久性安置房建设的意见表。地处青城山与银厂沟之间的向峨乡是成都受灾最严重的地区,90%以上的房屋倒塌,485人遇难。入户调查的干部告诉任永忠,可以选择在原址自建房屋,也可以免费住进政府统一修建的楼房,前提是放弃原来的宅基地。老任几乎不假思索地在统一建房一栏里摁下了指印。

  这天,成都下大雨,修复后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开街,宣告灾后成都旅游市场正式启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表示,选择6月14日举行开放仪式,是因为5·12大地震刚刚过去一个月,在宽窄巷子这个市民寄予深厚感情的地方,最能唤起人们的家园情结,最能唤起人们心手相连、奋斗自强的精神。

  成都一家杂志的主编在博客里记下了当时的情景:“参加宽巷子开街仪式,结果下了一天的雨……大屏幕上放着成都周边的风景地照片。我是个抗拒煽情和被煽情的人。当我看到画面中的青城山、都江堰,突然有点心酸,有点想喊‘救救成都’。”

  6月14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人们还沉浸在震后的悲情中,成都灾后重建的脉络已经清晰可见:对内,延续5年来城乡统筹的办法推动农村人口适当集中居住,腾出原有土地实施规模经营,以复苏损毁的农村;对外,则竭尽全力告诉外界一个安全的成都,以吸引商旅重来。

  城乡统筹方略下的农村重建

  任永忠原来的房子在红火村的村道边。5月12日,他从家里逃出来,回头看,身后只剩一堆瓦砾。

  地震后,入户调查安置意愿,他根本没有考虑领取补助自行建房。“补10万元我也不会自己修。”他指着宅基地上1尺来深的裂缝,对来调查的干部说,“新房第一是要安全。”

  与农村自建房在地震中纷纷散架形成反差的是,这几年在成都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标准化中小学、卫生院无一倒塌。与震中汶川映秀镇一山之隔的都江堰虹口乡高原村,地震烈度达到11 度,98%的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农民集中居住点38幢房屋却安然无恙。5月16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到高原村查看灾情,当地人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地震过后,一定要修这样的房子。

  就近有任永忠看得着的例子。地震中,向峨乡政府楼都塌了,只有新建的标准化卫生院尚存。任永忠说:“经过这一吓,现在只有政府统一修的房子敢住人。”

  5月中下旬,向峨乡的援建单位,成都市国土局派出11个工作组到乡上摸底,调查显示,3278户选择在本村集中居住,191户选择到场镇集中居住,二者占全乡人口近98%。与此同时,全市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全面展开,选址、测绘、地质评估、规划、审查、征求意见、移交建设7个步骤同时推进,并向受灾群众公示规划方案。7月初,包括向峨在内的9个受灾乡镇的重建规划方案已经完成,7月31日前,其余受灾镇乡的规划方案全部完成。

  向峨乡第一个永久性安置点选在红火村与棋盘村交界处的一块平地,占地83亩,按照成都市政府震后出台的《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市政府46号文)中统规统建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任永忠一家4口可以在这里拥有一套140平方米的新房。他看过户型图:4层楼房,1个单元4户人,每户都是独门独户、跃层结构。“有点像城里人住的联排别墅。”他说。

  市国土局办公室主任夏超称,按照这种操作模式,市国土局在向峨乡规划了15个抗震设防标准8度的集中安置点,预计安置12430人。7月初,棋盘村的安置点已经平整出来,施工队伍全部进场。今年春节前包括棋盘村在内的7个安置点将入住6000人,明年5月将完成全部受灾村民的安置工作。

  住进“联排别墅”,任永忠需要按政府给予的住房重建补助金等额交纳建房费——根据四川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5·12 ”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成都市对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的农户,平均补助标准为每户2 万元。“这笔账算得过来,等于我不要这2万元,免费住新房。”

  但户均2万元的重建补助金明显不敷新居建设之用,根据46号文“对规划确定的农村新型社区和集中居住点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不足部分的建房费、配套设施建设费用,由统一建设实施主体通过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集”,任永忠和向峨乡其他村民搬进新居还需要腾出原有的宅基地。

  “全乡接受安置的农户腾出的宅基地大概有3000亩,据测算建集中居住点只需1200亩。市国土局将组织对腾出来的宅基地进行复耕,按照城镇用地指标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减少挂钩的政策,将农村区域与城镇组成挂钩整理项目区。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调整到城镇,由此产生的级差收益充实了修建新房的资金。”向峨乡党委书记罗鸿亮称,“另一方面,土地复耕后,通过实施田、水、路等综合整治,又为今后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这种“城市出钱、农村出地”的土地整理模式并非灾后才有。2004年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方略之初,成都即在全市范围内统筹用地指标,一方面实现了耕地动态平衡,解决了困扰城市发展的用地指标问题,一方面使边远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2004年,远郊的蒲江县复兴乡承揽了成都市首批土地整理任务。在自愿的前提下,5个村412户居民放弃宅基地,迁进了政府规划小区,宅基地通过复垦,成为新增耕地。当年,整理后连成片的土地即吸引了外来投资,种上了高附加值的新西兰猕猴桃。

  “向峨也有种植猕猴桃的传统。我们正在和上海一家大型食品企业谈,可能的合作方式是在乡上建立企业的原材料基地,村民以土地和土地上的附着物入股,以后既是农业工人,又是股东。”罗鸿亮说。

  更让任永忠高兴的是,他未来的两层新居可以像城里的住房一样拥有“两证”。成都市政府46号文明确,“要优先安排和加快推进农村灾损房屋的宅基地和受灾地区承包地的确权工作,依法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的业主和宅基地使用者登记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要参照城市房屋权属登记要求,为灾后重建后的农村房屋所有权人登记颁发房屋所有权证书和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推动已登记发证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房屋的依法流转。受灾农村地区范围内合法取得并经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合作等方式流转使用”。

  罗鸿亮说,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到过去的模样,“引导村民适度集中居住、宅基地复耕,引进企业,所有这些,都是创造条件解决农村永续发展的问题”。

  国土局的夏超说,除向峨乡外,市国土局还在另一个重灾区彭州市磁峰镇实施了类似项目。伴随着永久性安置房建设的全面展开,在向峨的重建模式有望在更多适合条件的受灾地区得到推广。

  复苏外界对成都的信心

  如果说城乡统筹的经验使农村重建有章可循,灾后二三产业的恢复则在“安全的成都”上做足了文章。

  5月13日,震后第一天,成都市投促委就开始给正在洽谈成都投资项目的国内外企业发送邮件,告诉投资者成都“仍然安全”。

  次日,投促委约请INTEL、诺基亚、西门子等2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负责人举行“外商投资企业抗震救灾情况通报会”。四川省地震预报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地震局原副局长洪时中告诉与会企业,不会再发生超过或者接近7.8级的大地震,与其他城市的抗震裂度和抗震设防标准相比,成都依然是最适宜人居和投资的城市。

  其后,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贝瑞特、宝洁、GE、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强生、霍尼韦尔、思科等跨国公司高层先后造访成都。

  6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技术与投资促进处《成都市汶川地震后开展投资促进工作的调研报告》称,成都市不仅原有的六大优势产业没有因地震而削弱优势,相反,还在保险业、医药业、食品饮料业、电力业、水泥业、建材业、有色金属业、机械制造业等8大产业上显现出新机会。

  截至6月底,成都市重点培育的58户大企业大集团已全部恢复生产,重点推进的157个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中,112个在建项目复工率达98.2%。截至7月30日,成都353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恢复开工3482户,占98.6%。

  更多的资金涌进安全的成都寻找机遇。来自投促委的消息,震后一个月,有45个投资项目在成都签约;至7月23日,成都在两个月内签约项目257个,签约总金额约1863亿元人民币。

  相比工业迅速复苏,以旅游为龙头的三产业遭受的损失更大,且持续时间将更长。

  担心震后疫情,很多外地人取消了到成都旅游的计划。“到成都要吃大蒜、戴口罩”,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旅游局局长邓工力亲耳听到过这样的误会。

  “必须向外界传递到成都旅游安全的信息。”邓工力说,“来就是关心成都发展,游就是支持恢复重建。旅游业是成都的先导性产业。复苏旅游,实则是复苏外界对成都的信心。”

  6月14日,国家旅游局发出通告,除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的景点外,成都其他旅游景点可以开放。根据成都振兴旅游的相关办法,从6月起,之后每个月都有主题性的节庆活动,市领导还要到热点旅游城市介绍成都恢复重建情况,传递“成都安全”的信息。

  7月,成都市政府郑重颁布了《成都旅游安全白皮书》,《白皮书》列出了成都113个景区(点)可作为安全旅游区,并对震后成都旅游接待设施安全情况进行了通报。

  与此同时,成都市政府与中国康辉旅游集团达成了两个月内为成都送来1万名游客的合作协议,并在北京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港中旅集团、中国旅行社总社国内三大旅游集团签署《旅游合作协议》。从7月1日起到年底,三大旅行社将为成都送来至少4.5万名国内外游客。

  “地震之后,其实成都大部分旅游景区和旅游设施都没有受到影响,但这个信息外界并不清楚,因此,我们不仅要将成都旅游很安全的信息传递给更多想旅游的人士,我们也将利用自己的网络、品牌、资源等优势,为成都送来更多的游客。”中旅总社副总裁郭京说。

  成都似乎并不满足信息发布和等客上门,7月下旬,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又与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公司谈定,从8月起,google将启动全球在线营销,针对北美洲、大洋洲、亚洲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推广成都旅游。

  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刘允称,营销计划除了google常用的关键词搜索推广之外,还将通过其内容联盟网络平台,采用“精选网站定向投放”的方式,聚集全球目光投向成都。

  多管齐下,成都的旅游市场开始呈现出复苏的迹象,重灾区都江堰开始向游客开放,宽窄巷子开街当日就吸引了5万游客。而根据成都市政府的预期,今年6-12月为市场启动期,年内努力实现接待入境旅游者5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38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亿美元和旅游总收入374亿元。

  邓工力的信心则显得更足。6月17日,成都市政府印发《关于灾后促进旅游产业恢复发展的暂行意见》。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有政策扶持和各方面支持,成都的旅游产业正全面复苏,“今年国庆前恢复元气没有问题”。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孙耒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