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光荣与梦想系列评论之二 从容向洋看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6:4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评论员 曹林

  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一个外汇储备最充裕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国家,要举办奥运会了。这注定是一个大事件,大场面,大幕就要拉开了。

  上千家媒体,近4万名记者云集北京,全世界40亿人将通过他们聚焦中国。这是中国与世界第一次零距离的正面接触。最近四分之一世纪,我们的经济已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GDP已排在世界第四位。同时,因为我们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这样强劲的发展,难免引发对方的不安。北京奥运会也正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国是个和平发展的国家,是个求同存异、讲包容的国家,是国际社会负责的成员。中国的高速发展,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有明眼人指出,如果在北京奥运会能形成这样的良性互动,那么奥运会将有助于中国融入世界,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创造机会。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了这一重要意义。这缘于对自己和外界的双重失察。火炬事件充分暴露了国人,尤其是部分年轻人在认识上的缺陷。一篇事后发表的网上评论,对此进行了生动的反省:“总结圣火风波,必须承认,我们对江湖的险恶估计不足。我们曾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走向繁荣,在任何人眼里都是世界之福,所有人都会乐见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分享我们凤凰浴火的喜悦。然而,剧情跳出了我们温情、善意、阳光灿烂的剧本,以一种复杂得多的章节展开。”

  这篇评论进一步写道:“的确,西方对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但坦诚地讲,我们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同样可能失之肤浅。这种肤浅,让我们容易将对方的理念和行为,局部与整体,政府、传媒与民意混为一谈,迷失其间;这种肤浅,让我们往往误把特定的游戏规则视作普世价值,把竞争中的利益权衡视作文明冲突,时而艳羡邻人的富贵高雅,渴望倾盖相交,时而又高筑藩篱,鸣鼓而攻。”

  这的确是个淬火的过程。围绕火炬传递进行的全民讨论,让一种新的国际观逐渐养成: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已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独自发展,中国已经深深地镶嵌在这个世界中。另一方面,中国的块儿头已非常大,她感冒了,世界都要打喷嚏,因此必须习惯在挑剔的目光下成长,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所必须经历的成长烦恼。由于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记忆,我们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和强烈民族情感的民族。但是,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如果我们期望它走向一个健康、光明的未来,就必须导向建设性轨道,从而完成它自身的升华。我们欣喜地看到,当火炬回到中国的时候,国人的眼界和胸怀已变得宽阔,“一个大国,绝不可能指望只在掌声中前进”,这已渐成社会共识。

  有了此番的历练,面对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我们也就多了一份平和与从容。这样一件风光的事,不可能所有人都乐见,不可能每个人都唱赞歌,甚至会有人来闹场,来搅局。这些我们都见过,也没啥大不了的。它们不会因为你的在乎而减少,只有因为你的过激而加剧。在新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干扰和噪音,从来没断过。诚然,与此伴随的另一个事实则是,没有什么噪音和干扰能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针对一些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抨击,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对这些杂音,应抱着平常心对待,关键是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他甚至诙谐地作了一个比喻:在一个笼子里有各种鸟,如果把那些吵得厉害的鸟赶出去,那么笼子里就不热闹了。言语之间,折射的是宠辱不惊的自信和定力。淡定才是真正的强大。

  北京奥运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看我们怎么把握。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年初曾在北京大学讲演。这个著名“中国通”的寄语也许值得我们谨记,他说:“同学们,你们是中国融入全球的一代,你们肩负着中国的伟大责任,你们将决定世界如何看待中国。”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