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老年人上大学看教育以人为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7:24  大河网-大河报

  □易家言

  经五年高中、三度高考,天津市60岁的仝正国阿姨今年终于被河北理工大学录取。有人认为,这个老太太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有人则表示,老年人上大学既浪费高等教育资源,又挤占适龄学子上大学的机会。(见8月3日《每日新报》)

  自高考取消年龄限制以来,关于老年人上大学的新闻不断出现。上大学是老年人的正当权利,这毋庸置疑。那么这是不是浪费教育资源,是不是挤占了适龄学子的机会?这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考。

  过去,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看上去无可非议,但是,当一个分数达到要求的残疾学子,如果让他上大学,但他毕业后有可能无法从事相关工作时,问题就来了。事实上,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残疾人上大学的限制,一直呈逐渐放松之势。这既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更得益于我们教育观念的革新:培养“有用”人才不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唯一目标,而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与发展,满足公民受教育需求,才是我们发展教育的目标所在。简单地说,就是教育从“以人才培养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以人才培养为本”,期望受教育者将来贡献于社会,暗含着功利性目的,有了这种认识,就会觉得残疾人上大学有可能浪费教育资源、挤占他人上大学机会等;而教育“以人为本”,以满足公民受教育需求为目标,则大大弱化了教育的功利性,意味着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毕业后是否工作,只要教育对他自己“有用”即可,这种“有用”,可能是通过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也可能只是为了享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滋补、充实精神世界,满足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

  我们看到,正是在“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引领下,国家才取消了参加高考的人的年龄与婚否限制。于是,60岁的仝阿姨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她不仅是“终身学习”的楷模,而且是“以人为本”教育政策的受益者,所谓浪费教育资源、挤占适龄学子机会云云,都是有违这种进步理念的。

  老年人上大学屡遭争议,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不少人还没有真正领会“以人为本”的真谛。

  来源: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