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地律师执业压力缘何大于本地律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8:00  法制日报

  六成外地在沪年轻律师年收入在五万元以下 “连续几个月坐冷板凳”是常事

  

外地律师执业压力缘何大于本地律师

  沈井韦摄(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刘建

  记者从不久前举行的外省市在沪执业律师发展座谈会上获悉:目前,外省市来沪发展的律师达3000余人,占上海律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外地律师的执业压力比本地律师更大。对此,上海市律协正酝酿出台相关措施,以提供更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来自河南的上海市沪家律师事务所主任贾明军,谈起自己2003年初到上海时的情形十分感慨。当时,他听不懂上海话,没有亲朋好友,没有案源,“我天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上班,但没有当事人来找我办案,我连续几个月坐在办公室里。不仅板凳坐冷了,而且心也坐凉了,更重要的是积蓄也快花光了。我开始着急了,思来想去,我觉得这样坐下去不行,得想办法寻求案源。于是,我花了六千多元在报纸上做报花广告,连续做了两个月。虽然开始有了咨询电话,但上门咨询的少,委托办理案件的几乎没有,我感到无比的苦恼和伤心。”

  许多来上海谋求更大发展的外地来沪年轻律师,都有过与贾明军相同的经历。上海市律师协会最近的一份“青年律师生存状态调查项目”显示,缺少案源、对专业定位比较迷茫等等,正成为外地来沪律师在沪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被调查的110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外地来沪律师中,60%年收入在5万元及以下,70%租赁房子居住,57.3%未婚,40.7%的律师的业务来源为事务所分配,75.8%的执业年限在两年以下。外地来沪年轻律师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收入低,工作生活压力大,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有疑问时得不到资深律师的指导帮助;基本上没有合适的培训机会;缺乏诉讼实践经验,难以提高办案技巧;业务范围太窄或者是接触面不广,业务水平尚需更大提高。

  本报上海8月4日电

  相关链接

  不光在上海,在其他大城市,外地律师也一样承受着比本地律师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北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有执业律师14267人,其中外地进京执业律师占到了44.3%。他们的打拼史都可以用“艰辛”两个字来概括。

  甘肃名律进京43天才开张早在来北京之前,脱明忠已经是甘肃省的优秀律师。虽说在当地赫赫有名,但脱律师来京后并不是一帆风顺。“我觉得自己业务做得漂亮,可刚来时还得给人家打工,还要试用3个月。”

  这段经历是脱律师终身难忘的。整整42天,一个在外地赫赫有名的大律师坐在所里居然没人理。脱律师甚至做好了花完积蓄就打道回府的准备。“直到第43天,其他律师有了做不完的案子找到我,我这才拿到了来京后的第一个案子。从那天开始,我才有了工资,一个月3000元钱。”

  初到京城闯荡月薪只有一千小张是北京一家小律所的律师助理。毕业于外地一所知名法律大学的他,已经有了经济和法学双重学位。两年前,为了圆自己的律师梦,他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虽然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我还是没想到情况会这么差。”为了降低应聘难度,他特意找了一家小律所应聘,进所后他每月只有1000元的工资,工作就是给大律师打下手,整理案卷,做文书工作。

  “一次,所里的大律师有个两万元的案子没有时间做,就把我叫过去让我看看。我又激动又紧张,结果对方一看我是外地的,又年轻,就提出换人。”

  由于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资历,像小张一样的外地律师只能期望从律所里分得案子。没有人脉,打小广告又不合行业规定,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开拓属于自己的案源和市场。

  小张说,有些同龄的北京同行也遇到和他一样的境遇。“但人家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房子不用租,吃饭就回家,亲戚朋友也会帮忙找找关系。我们在北京每月得跟人在五环外合租房子,一个月400元,加上吃饭和交通费,每个月想不‘月光’都不行。我们律所有10元钱的自助餐,我觉得成本太高,到外面的路边摊,花上5元钱也能吃得挺饱。不过,小张的心态倒是不错:“我已经做好准备了,40岁以后再期望出成绩吧。”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