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待诏记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8:18  长沙晚报

  待诏者,理发师傅是也,在浏阳乡里,人们大多以此称呼。

  这话题似有点远,得从清兵入关时说起。清顺治年后,为防汉人有异心,清廷下旨所有人等均须剃发蓄辫,违者均以谋反论处。很多遗老遗少眷念前明,又对恶刑无计可施,只好剃发为僧,以明心志。其时刑法极严,动辄杀头。“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即可说明,所有理发师均“奉旨待诏”,剃头挑子一头冷一头热的在集市设摊剃发,待诏亦由此而得名,却不知本是京畿称谓,何以会流传在浏阳乡野。

  乡下的剃头师傅多为男子,提一红木匣子走村串户,匣子里剃刀、推剪、直剪、篦梳、木梳一应俱全,还少不了一条脏兮兮的“趟刀布”(在浏阳乡下,俗语形容某人穿着邋遢,多以此为喻)。剃头师傅除替人理发刮须外,往往还有几手绝招。端打推拿、捏黄板筋、捶背掏耳,各有所长。若是谁落了枕,或是闪了腰,大可不必去找医生,他们均精于此道,一揉一推间,大多即时康复。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术业优秀,此中亦颇多滥竽充数的。乡野曾有一俚语:张砍柴,李扯墩,冬四喇叭挖冬笋,大意就是指有的待诏学艺不精。

  乡下剃头师傅大多是上门服务,或是约在村里的大树下的树阴里,凡需要剃头又有约在先的,都在这两天来到树下,等候他们的到来。剃头师傅亦应约而至,然后打开箱子,慢条斯理拿出各项什物,又嘱人打来热水,然后在要剃头者身上罩一蓝布围帕即可开剪。一边三皇五帝的乱策,一边自如挥剪。剃头师傅极爱聊天,或因经常走村串户,熟谙各种乡野故事。诚如现在之的哥的姐一样,能说会道,大概是职业习惯使然。

  乡邻杨待诏,亦过了知天命之年。本也是游乡理发,后来却厌倦了没早没晚的日子,执意在镇上一隅佃了一个门店,开起理发店来。也学那些发廊一样添置了电吹风,电剪,又装了有波浪纹理边框的水银镜子,正式做起生意来。

  杨待诏为人极谦和,笑容可掬,颇有些福相,因而人缘极好。开业之初,那些新式发廊的对此皆嗤之以鼻,大有看笑话之意。孰料杨氏理发店一开业,生意就异常红火,从早到晚人头攒动,杨待诏亦是满面春风,一一应对。各位人士从理发店出来,却不再是老式的“油巴巴”或是“牛屎头”。而是精神抖擞的“平碎”或是神采奕奕的“分头”,其实这两种头型一般理发店也会剃,为何一经杨待诏手就如此讨人欢喜?

  我也是到进了杨氏理发店才得知内情,一番吹剪后,杨待诏即拿出磨得雪亮的剃刀在崭新的“趟刀布”上上下蹭了几次,细心刮去我脸上的胡须与汗毛,手脚极轻。男人有如此细腻的刀法确实难得,也难怪乡邻若是生了小孩要剃胎发,一定要他亲自操刀。

  与我刮胡子时,他渐屏住了呼吸,惟听得剃刀刮断胡须的细微声息。然后他又示意我低头,露出颈后根,轻轻提起我后背的衣,用剃刀从颈柱起顺着脊柱往下轻轻一刮,瞬间,一种酥痒细麻的感觉从脚底升腾而起,全身立时陷入一种晕乎乎且微妙的舒畅中。杨待诏突又一声断喝,我忽而被惊醒,才觉得全身舒爽畅快,如醍醐灌顶,一身疲劳早已消散一空。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