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断创新药物产业 提高百姓健康质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9:42  常州日报

  首届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倡议

  常州药物产业科技

  创新发展潜力巨大

  本次高峰论坛在常州武进的成功举办,凸显了常州武进的战略眼光和广阔视野,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常州药物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常州市生物技术及制药科技产业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为主线,突出区域特色,强化产业集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建立以原材料、药物中间体、药物制剂、药物研发企业集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2007年底,列入统计的生物技术及制药81余家,其中骨干企业15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从业人员11000余人,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在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

  除了消化系统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以及恶性肿瘤药物等主打化学制药外,抗体类、疫苗类、生物酶类、有机酸类等新兴生物医药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开始逐步摆脱了以往常规抗生素类传统药品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医药原药生产和制剂的技术逐步提高,特别是在缓释、控释技术,透皮贴剂技术,冻干粉剂技术等先进制剂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生物制药发展势头良好,抗体制剂、蛋白质药物、新型疫苗不断涌现。目前有国家一类新药3个,二类新药20个,申请专利100余项。

  常州的药业创新环境一直在不断优化: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国家三药科技产业基地,并于当年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建设。建立了一批有意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此外政府积极为企业服务,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程,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为企业争取上级科技项目。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常州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是本次论坛的协办单位之一,该中心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除上海张江之外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综合性产业化基地,它采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主导+投资多元化、产业化+政府扶持、服务、引导”的新模式,力争形成和实现药物创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药开发-产业化开发”的完整产业链。中心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创建国家工程中心,创建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医药产业集群,建成常州市医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国际领域的知识产权合作等。上海药物研究所常州研发中心将服务常州、面向全国,在新药研发上与上海药物研究所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产业化服务相互补充的优势,促进常州的产业提升,带动和引领武进高新区生物制药工业园区的发展。

  本报记者张海萍王文君

  8月2日-3日,由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主办的首届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武进召开,省市相关领导、14位两院院士、药物科研院所专家、国内知名药物企业代表等200多人出席了此次盛会,就中国药物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药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并做大做强,如何构建政产学研的战略联盟等,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进行了一次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人口与健康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何改变依赖大量进口药品、药价过高的局面,提高十几亿人口的生命、健康的质量与水平?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与会代表通过学术报告、高层圆桌会议、专题对接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达成了以下共识:

  创新是药物产业发展的关键。医药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和国际化产业。药品开发链的不断充实、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对创新疗法的不断需求,将是药品市场增长的强劲驱动力。我国现代医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有很大提高,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新世纪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中国的医药行业就不可能真正强大,就难以摆脱只是制药大国而不是制药强国的尴尬现状。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多、小、散、乱等问题。我国医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创仿结合的战略性转轨。

  政产学研合作是药物创新的必由之路。药物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特点,决定了创新必须依靠多方的合作,特别是生产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而在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搭建合作的平台,提高其联合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实现科技与医药经济、教育与医药经济、科技与教育的互动和良性循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工协作、互动循环,将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

  祖国中医药具有强大的创新潜力。绝大多数中医药理论、诊疗技术和方药都是中华民族独创的,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把中医药所具有的创新潜力发挥出来,不但会有力地推动中医药自身发展,更好地造福于我国人民,而且将为世界科技和医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造福于世界人民。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中,必须充分遵循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绝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推进继承与创新。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重点研究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丁甘仁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传承脉络,对中医的传承、研究、挖掘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安全、有效、质优是新药研制的根本要求。中央提出了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这是发展我国医药行业的根本方向,所以药物产业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疗效、提高防病治病能力,研制出强效、速效、长效、质优的新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组织实施好疫苗与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九大专项,大幅度提高生物前沿技术的创新能力和生物产品开发应用的产业化能力,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相衔接,努力开发一批关系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套工程化技术,促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治疗重大疾病、传染病的新药、疫苗和诊断试剂产业化。

  健康是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一些新的健康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攻克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重新了解和掌握新发和重大传染性疾病,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与会者普遍感到,当前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正步入政策调整期、市场扩张期和产业提升期,既有挑战,更有机遇。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