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点亮自信烛光 重建心灵家园 我省心理援助服务队灾区工作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13:19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刚从地震灾区回到平常生活的曹斌接到了一个长途电话。电话来自四川德阳。

  “曹老师,您好!不是我找你,这里的一个小女孩要和你通话。”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曹伯伯,我是赵欣怡,我想你……”这熟悉却又遥远的童声把曹斌带回了那爱心涌动的日子。

  曹斌是青海省心理咨询协会会长。6月15日,由省心理咨询协会和青海民族学院7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我省首个赴四川灾区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开赴灾区,曹斌担任了这个服务队的队长。“我会常常想起那些孩子们。”说起灾区十几天的工作经历,最让曹斌难以忘记的还是灾区的孩子,“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灾区人民重建心灵家园的希望。”

  用心倾听他们的故事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高原儿女迅速行动起来,频施援手:5月16日,我省首批医疗救援队抵达雅安;5月23日,工程救援队到达茂县;6月4日,特警队进驻什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的家园很快就能得到重建,而心灵家园的重建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而这其中,心理专家们长期持续有效的干预帮助显得极为重要。灾后的应激心理创伤就像堰塞湖一样,随时都有“决堤”危险。面对灾区长期而艰巨的精神家园重建工作,我省对灾区的心理援助工作已迫在眉睫。

  5月20日,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心理咨询协会向社会发布了紧急招募赴地震灾区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的消息。最终在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严格选拔,7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专家准备奔赴灾区,医治灾区人民心灵深处的创伤。

  尊重情绪宣泄,倾听他们讲话,抚慰受伤心灵。奔赴灾区前,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就定下了这样的工作目标。当6月17日下午,队员们到达他们的工作地点——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受灾人员临时生活区后,“倾听”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东汽厂退休工人刘大爷在地震中失去了他18岁的长孙女,家中的精神支柱被一下子抽掉了,原本性格内向的老人更加沉默了。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队员来到了老人的家里。

  “老人家,您多大年纪了?”曹斌问道。

  “71了。”

  “哦,那您和我父亲的年龄差不多啊。”

  简单的几句寒暄拉近了彼此的关系。老人向队员们聊起几十年前东汽厂创业时的情景:“现在我们有吃的、穿的,那时候比现在还要艰苦。”

  “您的身体挺好的啊!”曹斌说。

  这句话令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刘大爷每天坚持散步10公里来锻炼身体,大地震发生时,老人正在山上散步,死里逃生后,他就放弃了这种锻炼方式。曹斌鼓励老人要坚持锻炼身体:“有一个好身体比什么都强。”在后来的谈话中,老人甚至还教起队员们如何保持良好的心境。

  对于和刘大爷的聊天,曹斌解释道:“用心去倾听他们的感受,从他们过去的生活中找出自身曾经的荣耀,激发自我价值,对老人心理恢复很有帮助。通过专业知识,调动隐藏在人们内心的强大生命力,这是最关键的。”

  第二天,队员们再次来到了刘大爷的家中,老人已经出去散步了。

  “你真是我患难之交的兄弟”

  在灾区工作的日子里,队员郭晓斌结识了一位与自己父亲同龄的“老大哥”。

  71岁的项大爷是一位独居老人,老伴去世多年。大地震发生后,他心爱的次子不幸遇难,留下了一个4岁的孩子,从那时起,老人就再没有理过发,没有刮过胡子。

  郭晓斌是在门牌号为“8-4”的活动板房里见到这位老人的。他眼前的项大爷紧闭双唇,雪白的胡须乱糟糟的。屋子地上一角堆着数十本书,这是地震留给项大爷的唯一财产。在连续2天、4个小时的倾诉中,老人向郭晓斌讲起自己年轻上学时的种种经历。而在老人倾诉的过程中,郭晓斌听得非常投入,以至于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流,自己也没有感觉到。“我想我是真的把他当成是自己的老人来对待的。”郭晓斌说。看到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关切的眼光,项大爷深受感动,他站起来搂住了郭晓斌:“你真是我患难之交的兄弟啊!”

  几天以后,当郭晓斌再次见到项大爷的时候,老人已经理了发、刮了胡子,整个人显得精神多了。分别的时候,郭晓斌拿出一盒香烟交给老人,并叮嘱他说:“下面你要把牙镶好,要不吃饭不方便。”

  在心理援助服务队十几天的工作中中,队员们发现,内疚和愤怒是最常见的情绪。

  由于老伴的去世,68岁的赵大爷生活在深深的自责中。那天,吃完午饭的赵大爷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散步,他想让老伴和自己一起去,可是老伴更愿意在家里睡午觉,赵大爷一个人走出了家门。然而,几分钟后,他身后的楼房便“轰”的一声倒塌了,而当他再次见到自己老伴的时候,那个陪伴他走过几十年风雨的人已不能苏醒。

  长久的沉默、流泪、自责:“为什么我没有把她带出去?为什么我不在家里,陪着她一起死?”面对这个年逾古稀老人的内疚,队员廖方在倾听老人的宣泄后,轻轻地对老人说:“大叔,这并不是您的错,灾难是不可能预料的,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您更要好好地活着……”经过廖方细心的心理疏导,赵大爷渐渐从自责和内疚的心情中走了出来。

  “孩子,你是最棒的”

  每个孩子都在心中藏着一个秘密花园。在那儿,有清风习习吹动风车、有阳光暖暖轻吻衣杉,所有的美梦都被温柔呵护、乘着想像的翅膀自在飞翔。即便作为心灵受到伤害的灾区孩子,这个秘密花园依然挺立着。

  贾莹,汉旺镇东汽小学的一个10岁女孩,在地震后的日子里,她不愿和任何人交流。当其他孩子都去帐篷小学上课的时候,贾莹只是远远地望着:“和那些人在一起干什么?他们非常幼稚”。面对“为什么不去上学”的问题,贾莹这样回答。

  “我们不应该被她冷漠、自我的表象所迷惑,其实她更需要鼓励和赞赏。”心理援助服务队队员陈碧宇说。在和贾莹的交流中,陈碧宇发现这个女孩的思维模式、语言组织能力都明显高于同龄孩子。当贾莹讲到自己曾经写的一篇关于宇宙的作文时,陈碧宇真诚地向她请教:“你能告诉阿姨,写作文有什么诀窍吗?”

  在平等的交流中,贾莹向“陈阿姨”打开了心扉:原来从小把贾莹带大的姥姥再地震中去世了。姥姥住的1楼整个陷下去了,三天后尸体才被挖出来。“为什么世界对我这么不公平?为什么我的姥姥会死,别人的姥姥却不会死?为什么别人死的时候鲜血淋淋,而姥姥死的时候没有一点痕迹?我现在怀疑,姥姥是被吓死的。”说着说着,贾莹哭了起来。这个也是被人从废墟下挖出来的女孩其实一直被惊恐包围着,脑海里充满了恐惧。

  “地震是谁都改变不了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将尽一切可能来保证安全,而且我们可以一起努力,让一切恢复正常。……”陈碧宇俯下身来,轻轻地抚摸着贾莹的头,这次她没有拒绝。经过陈碧宇的耐心倾听和心理干预,小贾莹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第二天,她就像其他孩子一样,背着书包去帐篷小学上课去了。

  灾难过后,孩子更需要安全感,需要及时的心灵抚慰,心理援助服务队对孩子们进行了重点治疗。十几天的工作中,他们和孩子建立起了宝贵的友谊。每天早上6点,不少孩子就站在服务队队员们的帐篷外,等待他们一起去上课。更多的孩子似乎愿意把这些来自青海的叔叔阿姨作为自己的亲密朋友。“地震虽然可怕,但是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们就会重新站起来。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12岁的陈刚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乐观的人给我最多感动

  在队长曹斌心中,一直惦记着9岁的赵欣怡。虽然地震在她的左小腿上留下了一条十几厘米长的镰刀形伤口,并且缝了17针,但从这个东汽小学学生的脸上,人们看不出丝毫灰色的痕迹。

  在一个阴天的下午,小欣怡抱着一个篮球来找青海心理援助服务队的曹伯伯陪他玩。她天真地问站在一旁的记者:“你受伤了吗?”然后,她拉起裤腿,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伤疤。“在这次的心理援助中,我欣慰地感到很多孩子内心的力量比我们想象中强大。”曹斌感慨地说。

  身处灾区,服务队队员们始终被这里人民强大的生命力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感动着。当队员们把救灾物资送到一位90多岁的大娘家时,这为老人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打麻将:“来嘛,来嘛,坐下来打牌。”

  从灾区回来以后,队员马美玲并不会经常对别人讲起自己在灾区的经历。“我当时是抱着献爱心的想法去的,然而在灾区,我没有看到一丝垂头丧气的景象。”马美玲说。

  也许是受到了灾区人民乐观精神的感染,在灾区的十几天中,队员们平均每天只睡不到5个小时,却异常充满精力地投入工作。他们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工作,上午给孩子们上课,下午走访受灾群众家庭,晚上开一个细致的工作总结会,每天睡觉的时间都在凌晨1点以后。“那些日子好像不需要睡觉,觉得任何时候状态都很好。”曹斌说。

  马美玲的一番话也许可以代表心理援助服务队所有队员们的心声:“人民养你长大,灾难发生,正是社会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服务不是施舍,更不需要感谢,因为这是回馈。”(文中涉及未成年人均为化名)(作者:佘超龙)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