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闻焦点:发展村级产业 服务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17:55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听众朋友,近两年来,大通县桥头镇安门滩村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今天的《新闻焦点》请听青海台记者马德清采写的录音报道:发展村级产业服务新农村建设。

  七月二十五号,记者到大通县桥头镇安门滩村采访,沿着一条水泥硬化道路走进村里,看到在巷道口许多老人正在听着广播、下棋、聊天。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村民李朝楠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收拾房子,花园里栽满了果树和各种花卉。李朝楠告诉记者,以前家里比较困难,村委会看到这情况,就安排她的丈夫到村办的养猪场去上班挣钱,盖房子的时候,村委会又补贴了一部分钱。

  “一个月拿多少钱?”

  “500多元。”

  “房子是哪一年盖的?”

  “北房盖了5年了,南房今年刚盖的。”

  “这房子花了多少钱?

  “今年这房子花的贵,6万多。”

  “你们家的主要收入靠什么?”

  “主要的就是当家的在猪场挣点。”

  说起安门滩村这几年发生的的变化,村民们有说不完的话题,

  村民甲:

  “安门村这几年变化很大,道路也硬化了,路灯也拉了,自来水也拉给了,每家每户的农田也改造了,电网也改造了,上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一套衣服,有时让老百姓去旅游。”

  村民乙:

  “学生上学,村里钱也给着,山上也绿化了,楼房也盖了,给困难的人两三千也借给着。砖瓦厂、屠宰厂搞的好着。过节米、肉、油都发着。”

  安门滩村地处大通县县城所在地桥头镇西边,紧挨县城,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村,全村有五百多户,两千多口人,全村总耕地面积一千四百多亩,人均只有六分多地。人多地少,群众增收难是这个村面临的最大问题。针对这一实际,安门滩村村委会班子认真分析本村发展经济存在的优势和机遇,决定根据地处县城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二三产业,兴办集体企业。安门滩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啸:

  “我们安门滩村主要发展第二、三产业,就是做买卖、搞运输、农家院多种经营的村。为了让村民们能腾开手脚做生意,村里办了幼儿园,让娃娃们有个好的去处。再一个就是农家院,办一个农家院村里给适当的经济补助,补助2000元。”

  在村委会的引导和支持下,2006年,村民乔永胜在自家大院里开办起了农家院,起名乔家大院,

  “这两年乔家大院发展的好吗?

  “发展的可以着,主要靠我们村委会支持。”

  “刚开始开办的时候,咱们村上做了哪些工作?”

  “大力支持,帮助我们贷款,有时村里借点。”

  “一年能挣多少钱?”

  “八、九万到十万左右。刚开始困难肯定有,比如资金,村委会主要帮扶个资金。”

  “办这个总共花了多少钱?”

  “花了二、三十万。”

  由于村委会引导村民利用靠近县城的地理优势发展农家乐,加上在开办的时候村委会在资金、手续等方面大力扶持。目前,安门滩村已经发展起了白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十六家农家院,这些农家乐每户每年能收入八万到十万块钱。村委会还扶持村民发展多种经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村委会主任孙权虎:

  “我们村里主要是两委会为村民增加收入给予支持,像没有门路搞经营的,资金不够的,他们找到村里,我们能给他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像村里搞运输的这些车,我们帮他们介绍业务、找活,叫他们去做。”

  在支持村民兴办二三产业的同时,为了给村里群众办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安门滩村还采取集资、银行贷款、融资等方式相继开办了五家村级集体企业,安门滩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啸:

  “我们村里共有5个企业,一个是砖瓦厂,一个是综合市场、一个是生猪定点屠宰市场,一个是振兴木材市场,一个是陶瓷市场。这些市场主要安排家里确实困难、又没有什么收入的一部分人到里面挣点工资。企业一年村里能收一百多万钱。”

  村里有了村级企业,就有了集体收入,村委会班子把资金用在了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办实事上。村民汪有章家有九口人,年老的母亲、一个残疾兄弟加上两个上学的小孩,家里负担重,家境比较困难。二零零六年,汪有章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就在汪有章为小孩上学的学费发愁时,村委会班子了解到他家情况后,为他家送来了一千五百块钱,并安排他去村里木材加工厂上班,这让汪有章很感动。

  “虽然钱不多,当时来说,对娃娃上学有很大帮助,我们非常感谢村委会的支持,村委会对上学也是经常支持,对村里的教育事业非常关心,一直重视,两委班子决定考上好学校后都要奖励,鼓励其它的在校学生好好学习。”

  村里像汪有章这样的家庭困难户,村委会都安排他们进村办企业就业。目前村办企业已经安排了二百多村民就业。村委会一班人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07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期间,村里为村民发放福利二十五万元,并在举办社火、资助大学生等方面投入二十五万元,在整治村庄卫生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三十五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啸:

  “前年和去年,道路硬化13公里,给巷道里装了136盏路灯,村里投资了60多万元,每个月的电费都不让村民出,都由村里集体出。

  对于这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村民汪有章:

  “路也硬化了、灯也拉了,卫生也好,以前人家说我们村脏乱差,现在面貌焕然一新了,还有山上把硬化路都打上了,西山上绿化也搞的很好,村委会支持着,今年修了两个亭子,基础设施还是搞的比较好。”

  村级产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这一切都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