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感动非常——来自五台山申遗一线的报道(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18:24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感动非常——来自五台山申遗一线的报道(图)

  五台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申遗

  酷暑时节,清晨的五台山正好洒了一阵碎雨。原本10℃的气温更显得凉爽,甚至有点冷。

  当五台山管理局梁有升局长与同事们安排好近期工作后,便匆匆跨上停在办公楼前的汽车,准备到省城向申报遗产领导组的主要领导汇报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到中心区!”一上车,他就对司机小边说。其实,他并非有其他原因,自拆迁整治进入实质性阶段以来,他每天总习惯去看看这个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寺院建筑群周围的变化。因为,这个变化过程即将成为历史了,他想把这个过程永远地烙在心中。

  车上的雨刷器正刷着挡风玻璃上的雨点。他的脑海中也开始一幕一幕地回放着他在这块圣地上看到的感人情景。

  奉献

  那是谷雨刚过,桃杏花怒放,正是清水河下游农民们忙着耕种的时节。而在河的源头——台怀镇却飘飘然飞起了大雪。尽管这雪落地即化,可是,远处的山峦早已披上了圣衣。一切都在这个令人感动的时节中发生着。

  23个多月,700个日夜,除了繁杂的政务和频繁的接待,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这个佛教圣地申报世界遗产的事业当中了。不能推卸,更不允许拖延,只有振奋精神勇往直前。自己付出很多,但是让他感动的是这座大山里所有的人和在这个非常时期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一期拆迁工程中124处院落居民的拆迁,在五台山的历史上写下了具有伟大意义的一笔。

  作为革命老区,祖祖辈辈在晨钟暮鼓声中生息的老百姓有着极高的觉悟。在刚过完春节不到一个礼拜,还是数九寒天,就正式接到拆迁的通知,有哪个心情会好的?但是,通过工作组的认真工作解释,他们很快由原来的不理解、不支持、不接纳到理解、支持、接纳,发扬爱国爱山的优良传统,舍小家保大家,发生了大转型。从签订意向、评估、安置和拆迁协商到最终拆除,整个过程集中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150多个日夜以来,他的脑海中常常闪现出老百姓们举家搬迁的一个个令人揪心的情景:3月3日下午,太平街忙着搬家的群众顶风冒雪边搬边拆,有一户人家装好行李的车在路上翻了,被子抛在雪地里,所幸人员无碍,便抓紧时间收拾;而另一户看到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房舍就要变成废墟,拿起棒子将门窗上的玻璃敲碎,借机发泄不舍之情。然而,就是在如此锥心刺骨的悲痛之下,拆迁期间以至于拆迁之后,没有一户到政府诉苦。

  他明白,拆迁给老百姓眼前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特别是小户困难大,大户损失大。有一家三口人 ,一位寡妇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尽管得到了40多万的补偿,可是对于将来的生活仍然是杯水车薪;而对于大户,陈先和的家庭旅馆,光承包费一年就收入37万元 ,这样的损失,靠政府的补贴怎么能一下子补起来呢。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可面对申遗,为了大局,大家都舍弃了眼前利益。老百姓在这个非常时期能舍眼前求长远、舍小利为全局,让每一位关注五台山申遗拆迁的人动容。 他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 千万不要忘记群众!一定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忘我

  车子缓缓驶过普化寺桥头,前面就是台怀镇政府临时办公的地方了。他的脑海中闪现出那些跟自己起早贪黑连续奋战的景区干部职工们的身影来。

  大年初三,景区所有拆迁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就离家上岗全部到位,开始分组入户做老百姓的动员工作。大家上下团结一致,荣辱与共,没有一句懈气抱怨的话,废寝忘食地扑在了拆迁大战役中。有很多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往往是边打吊针,边吃饭,边工作,有的甚至连续打点滴13天;期间,没有一位领导请假回过家,有的到市县开会后,路过家门也不入,立马赶回来;有的工作组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多饿着肚子返回,还有的24小时长驻拆迁户家做工作,更多的人是凌晨两三点休息,大家眼皮熬肿了,眼珠熬红了,就像拼命三郎一样。

  为加速拆迁进程,台顶管理处的降存寿(也属于被拆迁户)带头签了意向书,带头拆迁,台怀镇副镇长张培伟、武装部长张新平等党员干部除了做好自己承包户的工作,还积极说服自己的岳父岳母带头搬迁。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要搬走了,家人和其他帮忙的都没有合适办法,身材高大的交警队队长刘仁和看到后,不嫌脏,不嫌累,二话没有说,把老人背起来安全送到车上。

  一斑

  他的心中,在这场战役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太多,感人的事情也太多,如果要评比的话,都是第一。他深深感到,在和平时代,拥有这样一支全能的干部队伍,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

  从3月3日到7日,整个核心景区一期拆迁工程进入白热化阶段,到处是搬家的车流和人流,到处是铲车作业的轰鸣声。像潮水般的拆迁场面,深深感动着整个五台山,撼动着每一位在场的人。一位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在五台山采风时感慨万分:“真没有想到是这么浩大的工程!”

  在拆迁办公室的联合办公地点——台怀镇政府大院, 车水马龙, 灯火通明。前来办理拆迁手续的人流不断,房产评估、资料审核、财务结算、安置补偿、拆迁公证等几个工作小组昼夜不息。忻州市公证处和一家评估公司,还有五台县法检两院和土地局都抽调最精锐的骨干力量全力奋战,白天出去实地测量,晚上加班核算,一班人手不够,马上又增派,一致坚持到尾声。

  镇政府一个平素仅容30多人吃饭的机关食堂内,只有一位厨师跟两个临时帮忙的小女孩,每天却要为所有前往办理手续的领导、工作人员和拆迁户数百人的就餐服务。一顿午饭最少得准备3大锅烩菜,一拨完了再一拨,还常常是上顿还没有完,就要准备下一餐。那个场景,不知道的好像镇里哪个职工办婚宴。一位被拆迁户说,更像50年代集体吃大锅饭那会儿的情形。

  因为要保护五台山这个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央、省、市、县都给了最大的支持,而整个五台山所有的人都行动了起来,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群众职工,无论是寺院僧众还是学校师生,包括宾招企业、驻台机关,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申遗,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申遗、服务申遗。他的脑海中全是大家忙碌的身影。

  “我给大家鞠个躬!”他回想起自己在3月份景区申遗拆迁工作的小结会议上,为表达对所有人的感谢而热泪盈眶地鞠躬的情景,心情更加激动起来。

  尾声

  “局长,雨停了!”边师傅转过身来说。他的思绪停了下来。前面已经是巍然耸立的大白塔了。

  这个神秘的地方,天气常常令人捉摸不透,时晴时雨,时雾时雪。他摇下车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此时,天空已经放晴,只见晨曦初上塔顶,上面光芒四射,一片辉煌。塔的周围,皇城植物园内工人们正忙着进行生态恢复的扫尾工程,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小车来往穿梭,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此时此刻,他更坚定了“把五台山建设成世人向往的真正的佛教圣地和清凉胜境”的决心,他已经跟这座名山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

  “掉头!”带着五台山人民的信任与重托,他的车子开始飞驰在宽阔的忻台公路上……

  山西新闻网 记者 葛海霞 通讯员高峰毅 焦瑾琦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