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派京胡制作传人侯武龙求艺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1:40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李会嫔

  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地下室,四面摆满了京胡、板胡、琴杆、琴筒子,每一样东西都与琴有关,就连墙上的温度计和湿度计也是为了制作琴而挂上的。这是中国马派京胡制作第四代传人侯武龙的“心一”京胡制作室,老侯每天有十几个钟头泡在这里,最多的时候有三天三夜没回家,而他的家就在楼上。老伴曾经说:“别回来了,跟京胡过去吧!”

  2008年8月5日,在省会工商银行宿舍的地下室,侯武功腰系工作围群,正在给一个京胡蒙皮,侯武龙对坐在旁边的一个票友说:“这是给他制作的旦角二簧。”聊了一会儿,恰一个著名票友前来取琴,“这个独弓很少见!”“这是我多年前攒下的好弓子。”“这是什么竹?”“是五年生的紫竹,紫斑竹。”这是他们的一问一答。

  ■36年前,第一件作品问世

  那个年代,喜欢摆弄二胡、板胡的人很多,侯武龙就是其中之一,但能够几十年痴心不改又摆弄出些名堂来的人并不多。侯武龙老家在冀县,兄弟姐妹多,家中经济条件不好。1972年,他在武安搞文艺宣传时,听一个木工师傅说,核桃木好,能制作多种乐器,他就试着用核桃木做了一把板胡,当板胡拉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时,他发自内心地笑了。此后,他一直迷恋制作京胡,他制作京胡还有一条原则:“用心制作京胡,心不净时绝对不做。”

  ■40多岁的他第一次拜师

  此后的20多年里,侯武龙进过数家单位,无论他到哪个单位,板胡和京胡都是他形影不离的老朋友。

  1997年,40多岁的侯武龙提前内退,等了20年,终于可以专心制作京胡了。

  侯武龙刚开始制作京胡全靠自己琢磨,凭借着浓厚的兴趣,侯武龙的京胡做得也不错,但他并不满意。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京胡讲师张秀琴,张老师京胡课讲得好,京胡制作得也好,在石家庄梨园行内很有名气。投了个好师傅,侯武龙更加努力。

  ■“我要做马派传人”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侯武龙在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期节目,中国马派京胡制作第三代传人谭显德先生在节目中介绍了京胡的知识,他当时心里一震。“道行很深。”侯武龙这样形容他当时对谭显德先生的第一感觉,谭先生很多关于京胡的独到见解让喜欢了京胡大半辈子的侯武龙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认识,当时他就产生了拜谭老为师的念头。

  侯武龙欲拜谭显德为师的念头有了,可拜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是拜行内“大家”为师则更是难上加难,此后的3年里他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念头。

  好在侯武龙人好,人缘更好,在省会梨园行内朋友多。每逢行内有朋友小聚,他都会把自己的念头跟大家说说,2001年没有找到认识谭先生的朋友,2002年没有,2003年没有。直到2004元旦刚刚过,一次朋友小聚,他像往常一样向大家道出了他的想法,其实他都有点不抱什么希望了,但这次与往常不同,一个朋友说:“喝酒吧!”“当时端起一杯酒一口气喝下去,都没觉得怎么着,因为等着朋友说下文呢!”侯武龙说:“原来这位朋友认识谭显德先生。”

  就这样经朋友牵线,侯武龙背着自己制作的四把琴登上了进京的列车。但没想到的是中间产生了一些误会,谭显德先生误以为侯武龙是想订做京胡,当侯武龙背着自己的琴登门拜师时,谭先生刚刚做完手术,戴着一个大墨镜,用手拿起一把京胡转了一下琴筒,捋了一下琴杆,说:“这把琴恐怕只能弹高调门,调门下不来。”正说着,谭先生的夫人出来了,看了看其中一把琴说:“这把琴尺寸恐怕不太合适。”就这老两口的几句话让侯武龙震惊了,捋一遍就能知道只出高调门,看一眼就知尺寸不合适,不愧是高人。

  当侯武龙表明想拜师学艺时,谭先生坐在椅子上悠悠地说:“共同切磋切磋。”他委婉地拒绝了侯武龙。

  ■师从大家的梦圆了

  此后的侯武龙不能赶走自己拜师的念头,他不断找朋友,终于得知有一个琴票经常在谭先生锻炼的公园里遇到谭先生。由于这个琴票力促,谭先生终于答应收侯武龙为徒。

  2004年2月15日,在北京湖广会馆,“谭显德先生收徒仪式”正式举行,侯武龙成为了谭老唯一的入室弟子。收徒仪式上梨园名家云集,简直是一场梨园群英会。此后,谭显德先生开始将马派京胡的制作技艺手把手地传授给侯武龙。

  拜师后,侯武龙在谭先生家住了三四天,第一次上课,谭先生让侯武龙先说,等侯武龙把自己30多年的积累讲完后,谭先生说:“你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了,接下来我们开始大学课程。”

  谭先生从制作京胡的制作材料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京胡的未来研究方向。侯武龙对京胡制作有了重新的认识,技艺大幅度提高。

  ■苦心孤诣终成器

  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艺,北京、上海、天津每次举办乐器展览,侯武龙必去,还要带上自己制作的京胡。

  现在的侯武龙已经是省会梨园名人,省会许多剧团的名家都用他制作的京胡。这是一个在记者采访的3个小时里,有三拨人前去取琴,有梨园届人士、琴票、票友,还有朋友。

  侯武龙最后说:“继承恩师衣钵,心里的弦绷得紧紧的。现在满脑子都是做琴,不敢稍有懈怠。”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