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复读怪圈圈住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2:10  南方日报

  迅之

  现今,正是高考揭榜的日子,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人意气风发,有的人低头惆怅,有的人则转身再度进入高考时间。《中国青年报》昨天刊登了一篇报道,正标题为“复读怪圈加剧高考惨烈度”,副标题为“应届生几成弱势群体”,描述了一些应届生在高考失利后的心态,他们中有不少人将高考不如意的原因归结为复读生成风,抬高了高考门槛,但到了最后这些痛恨复读生的应届生也无奈地选择了复读生活。也许,这就是高考之所以残酷的现实。

  回忆往事,这种残酷我亦曾品尝过。十年前,我也曾被这样的现实所击倒,经历了从应届生到复读生的身份转换。只是那时,我丝毫没有觉得复读生的身份是一种荣耀,更没有觉得相较应届生而言自己就处在强势地位。是强势还是弱势,是靠高考那几天的成绩说话的,复读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成功迈过独木桥,它只能意味着再付出一年的青春岁月于中学生涯。而复读怪圈的意思是说复读提高了高考门槛,让一些应届生成为牺牲品,他们也被迫选择复读,然后又有新的应届生成为牺牲品,继续新的复读。但这个怪圈究竟圈住了谁,究竟是谁在制造应届生和复读生之间这种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呢?

  我不知道我是否曾属于怪圈中的一员,因为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作为复读生的我,再次品尝了第二次的高考失利。我这个复读生实在没有表现出什么强势,也很可怜地没有为抬高高考录取的门槛作出自己的“贡献”,复读的风险终于让鄙人完完全全地体会,被迫选择第二次复读。复读生的所谓强势,应届生的所谓弱势,在高考这一关面前,其实是近乎于虚无的,真正强势的是高考这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历经三次高考,其实是荒废了两年的青春光阴,以至于在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已成了班上的老大哥。对应试教育的这种刻骨体验,让我自此成为教育改革的坚定拥护者。

  浪费这么多笔墨撰写自我的历史,其实是为了说明复读怪圈并不真的存在,对于追寻人生理想的人来说,在制度框架下无论作何种选择,都是正当且应受到尊重的。因为每一种选择都必然付出它的代价。现今,教育改革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一些重点大学有了一定的自主招生权,虽然还有缺憾,但较之于过去,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前不久在广州参加一个名为“美国企业界如何推动教育改革”的讲座时,作为评议人,我这样讲道:“对于中国教育界来说,教育改革可以做、值得做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了,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其他什么界别,只要愿意为教育改革贡献才智,愿意为教育改革出一分力,或者尝试做一些教育试验,都是莫大的成就。”我们既然已经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早已出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些方案,但如何化解弊端,打破弊端之下的所谓怪圈,让素质教育名副其实,值得做、需要做、可以做的工作还有许多。

  教育改革,由此肩负着重重的希望,任重而道远,且让我们共同努力。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