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横沥“硬饼”传统手艺濒临“绝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2:2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横沥“硬饼”传统手艺濒临“绝种”
岁月印证的不仅是这些起皱的手,还有日渐褪色的文化。

  文/图 记者董哲 通讯员黄柏容

  “凼凼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钱。”这个夏日午后,在横沥镇张坑村一个叫“永锡堂”的祠堂里,当我们按下相机的快门,拍下几个老人在制作“硬饼”的时候,那首熟悉的童谣宛如盛夏的凉风又在耳畔响起。

  “硬饼”曾是孩子们最爱零食

  炒米饼,在横沥俗称“硬饼”,其主料是炒过的米磨成的粉、糖、拌上一些花生碎粒,草果香叶(或柠檬叶)等配料,用模子印成一个个饼子,然后用炭火慢慢焙干就行了。

  当天,村里的阿婆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做“硬饼”的工序:先将炒过的米粉与花生、糖等混合;用手将米饼按入工模内,使其成型;3轻轻敲打工模,使模内成型的米饼脱落;将米饼一个个摆放;再放在特制的竹箩筐里,在炭炉上进行烘干,需要10分钟转一次,直到熟了为止。

  上世纪90年代前,横沥人习惯在旧历除夕前做好这些饼子,用瓦缸或铁罐密封,用作来年春节亲友互相馈送的礼品;同时也作为当时孩子们的零食,就相当于“年糕”。由于“硬饼”的味道比较好,吃起来口感香酥爽脆,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吃了还想吃,常常馋得贪吃的孩子直流口水,本地人称:“食过返寻味”,意思就是“吃过还想回去吃”。

  时至今日,炒米饼的品种就更多了,除了上述传统炒米饼品种外,还增加了山楂饼、茶叶饼、巧克力饼、椰蓉饼等20多个品种。花样是越来越翻新,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小时候吃炒米饼的那种感觉却消失殆尽,那首百唱不厌的甜美童谣也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

  手艺濒临“绝种”盼保护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东莞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过年的时候,各家饴隆、硬饼都比过去少做了。人们更趋向高级的糖果饼食,炒米饼这种“土饼点”已不受孩子欢迎,年冬印硬饼的传统习惯也渐渐被群众冷落。而做“硬饼”这个古老的传统手艺也基本“绝种”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婆们还会做,镇里40岁以下的人都不会做了。

  为了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给后来者带来更多的回忆,本地的一些文化人士开始酝酿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要将横沥“硬饼”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