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村中自组婺剧班演员都是村里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3:57  钱江晚报

  本报讯 “妙舞清歌人不醉,乡风贪看乱弹班。”说的是百姓喜看婺剧的盛况。作为根植于民间的婺剧中的浦江乱弹,自南宋末年至今,一直以讲唱艺术“什锦班”(又叫“坐唱班”,演奏者自拉自唱)的形式流行于世。

  夏日夜幕下,浦江虞宅村,这个坐落在浦江县城西北的小山村,显得格外热闹。在虞宅,老年活动室无疑是这里最热闹的场地,这幢简朴破旧的两层木楼以它独特的魅力牵引着村民的脚步。吃过晚饭,到老年活动中心去转转早已成为不少村民的必修课。

  两台什锦班的出现打破了乡村生活的平静,使他们对于娱乐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追求。

  二十年又见“什锦班”

  事情还要从今年4月说起。虞金钟、虞荣法、虞梦夫三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经过两年的筹措后做出一项决定——成立两台什锦班。三个乡村文化人,不计报酬,不辞辛苦,请师傅,看场地,义务为两台什锦班出谋划策。

  对于村民来说,这是件大事,什锦班一时成了村民议论的热门话题。一位上了年岁的村民告诉笔者,他觉得三个老人很了不起,做了件大好事。20多年前虞宅村有过什锦班,但后来班子解散了,现在每年村里迎灯表演,还要到别村去请什锦班压阵。

  演员阵容很年轻

  44岁的村民杨根民说,两台班子队员都是本村百姓,没有一点基础。当听到报名没有什么特别高的要求时,大家纷纷报了名。虽然是在老年活动室排练,可队员的年龄结构却非常年轻,最大的45岁,小的才17岁。这么年轻的组成结构也出乎3位组织者的意料,年轻人喜欢婺剧让他们看到了两台什锦班的前景。

  看到父亲在什锦班里学得有滋有味,杨根民17岁的女儿也坐不住了。在女儿看来,平时不识乐谱的父亲在师傅的指导下,一会正吹,一会副吹,风光十足。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也拿起笛子有板有眼地学了起来。

  一板一眼,正规训练

  虽然队员都是村民,他们却是按着乐谱来学戏。这些平日里下田作活,开店经商的村民,在老师的教导下从最基本的音节学起。教学现场搁着一块写着五线谱的小黑板,在师傅的指导下18位队员看谱演奏。

  既然要搞,就要把什锦班搞好。三个组织者说,他们打算通过三年的努力,争取在全县的农村什锦班中名列前茅。最好是参加一些大型活动,乡镇里或县里有什么文化活动,随时开拨成行。

  在虞梦夫看来,有了什锦班,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转变。大家对每年的新年迎灯更有信心了,再也不必去请人助阵了。此外,他还发现什锦班成立之后,老年活动室打牌看麻将的人群越来越少,二楼的排练场上看戏的人却越来越多。

  虞金钟感到特别欣慰:“我们小的时候学戏是件奢侈的事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婺剧又重新回到百姓中间,也只有这样,浦江乱弹才能发扬光大,经久不衰。”

  锣鼓一响,村民脚痒

  每到周二和周五的晚上7点30分,18名队员就会准时到场演出。

  “剧团锣鼓响,群众脚底痒。”戏一开场,老年活动室二楼就挤满了男女老少。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坐在父母怀里,脖子伸的长长的,笑意从嘴角荡开,弥漫在脸上。一张张笑脸在灯光的照耀下,让祠堂里风姿卓人。

  看戏,最乐的就是老人和孩子,在音乐的带动下,忍不住手舞足蹈,老年人站在不远处满面笑容,看到精彩处,他们就喝一声彩。

  朱杰超 郑文良 吴志余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