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好翻译需要国际视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3:57  钱江晚报

  本报上海专电 昨天,国际译联主席毕德先生(Peter W. Krawutschke)在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向所有有志于翻译工作的人说:“我一直认为,虽然翻译人员大都在本地、本国工作,但需要具备国际的视野,因为我们的行业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全球化。”

  毕德先生在担任国际译联主席期间一直致力于提高这个国际组织的知名度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他向记者介绍说,国际译联于1953年成立,1976年国际译联参与起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通过的《为翻译工作者和译作提供法律保障并切实提高翻译工作者地位建议书》。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译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球60多个国家,近50万名口、笔译工作者的代表。

  记者:作为国际翻译组织的头儿,您本人掌握了几门外语?

  毕德:一门也没有。如果你问的是“掌握”语言,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只能说能够读写说译吧。我可以熟练地从英语译到法语,从法语译为德语。其他能说会写的语言还有俄语、西班牙语等。我的英语别人完全听不出是外国人的口音,人家都以为我是美国人,而且是纽约人。但遗憾的是,我完全不懂中文,甚至也没有读过一本由中文译成英文或法文、德文的书。

  记者:您觉得翻译在文化多元化中所起的是什么作用?

  毕德:多元化应该是让所有语言处于同等的地位。我去过非洲,看到那里的学生在读莫里哀的作品很有感触。翻译把法文译成了非洲那个地方的语言,使那里的人也可以享受法国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如果翻译非常出色的话,几乎可以化成另一种文化。我小时候读德文的莎士比亚,译者翻译得太好了,弄得我很长时间都以为莎士比亚是个德国人。我妈妈很早以前读过一部美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的作品《大地》,她很喜欢这部作品。你看,翻译就是这样使中国文化进入我妈妈的视野的。但是,译员不是政治家,他只是提供一种服务,不能直接推动文化的多元化。但现在也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小语种的作家不愿把自己的书译成国际通行的英语或法语等,他们认为一经翻译,原来的味道、原来的文化内涵就失去了。

  记者:您似乎非常看重文学翻译,您本人是搞文学翻译的吗?

  毕德:文学翻译确实重要,因为一般性的口译一次就过了,但文学可以给人留下长远的影响,以至影响人生。但是呢,文学翻译是译员中收入最少的,如果不在大学里占一个教席,日子也许会很艰难,但是,文学翻译的名字会与著名文学家联系在一起,自己的名字也会被人长久记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上的不足。我是做科技与商务翻译的,相对而言,这个方面的翻译技术性要求较高。

  本报记者 文 敏 文/摄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