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布什“战争内阁”运作全揭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4:42  荆楚网-楚天金报

  

图文:布什“战争内阁”运作全揭秘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图为:布什与切尼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美国已发动了9场战争,每一场战争之前,美国政府和媒体都要先行编织一套巨大的谎言,从而为顺利开动战争机器制造借口。而自布什上任后,其掌管的一套“战争机器”更是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前白宫官员及军方人士日前披露了其中的内幕。

  为了开战“创造事实”

  “我们创造自己的事实。”这是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战争时曾被引为“经典”的一句话。而纵观美国的“战争史”,美国每次发动一场战争之前,都会“创造”足以支持开战的一长串“理由”。

  一个经典案例发生在老布什时代。1990年10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第三个月,一个名叫纳伊拉的科威特少女走进美国会大厦,在议员们面前声泪俱下地讲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她说,她亲眼看到伊拉克士兵把数千名还在育婴箱里的科威特婴儿取出来,眼看着他们在冰冷的地板上死去。纳伊拉的证词令反战情绪高涨的美国民众震惊了,最终成为美国民众支持“沙漠风暴”行动的重要因素。然而,海湾战争结束后,这个少女的“证词”被戳穿了,“纳伊拉”其实是科威特前石油大臣萨巴哈的女儿,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她根本就不在科威特国内。

  得自老爸的“真传”,在伊拉克战争中,通过一系列舆论控制技巧,布什政府成功炮制了“事实”。白宫前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曾在回忆录中描述了他与布什“战争内阁”的团队成员们是如何在对伊拉克等“邪恶轴心”的宣传战中不断取胜的:通过运用心理研究有意识地创造出类似“邪恶轴心”这样的词汇,白宫成功地通过“贴标签”的手段把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转变为简单的善恶二元论,从而制造出美国军队对抗“邪恶轴心”的幻像。

  同样的事情仍在上演。2007年12月3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伊朗在2003年秋季就停止了核武器项目。这份报告出台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美国《阿拉斯加报道》随后不客气地打出“布什和切尼是撒谎者”的大标题。然而,如今这份由美国情报界最高机构集体起草的报告在“华盛顿的政治走廊里”几乎销声匿迹。按照美国记者赫什的说法,这份报告在布什政府内部或多或少遭到公开轻视,被有选择性地“过滤”了。

  布什活用“两副面孔”

  在布什内阁中,被称为新保守派“精神教父”的切尼无疑是主战派的头号人物。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他显然又将目光瞄准了伊朗。去年2月,切尼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专访时曾毫不掩饰地指出:“如果让我在与伊朗进行军事冲突和让伊朗拥有核武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显然后者更糟。”切尼还多次声称必须军事打击伊朗,时间已经不多了。但在上月17日,正当以色列与伊朗围绕伊核计划的争执不断升级之时,美国国务卿赖斯突然宣布,美国决定派遣国务院第三号人物、副国务卿伯恩斯出席欧盟高级代表索拉纳与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在日内瓦举行的会晤。对此,英国《卫报》评论说,这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向,以赖斯为主的外交务实派在华盛顿取得了胜利。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布什的第一任期,以切尼为首的“火神派”内阁无疑主导着美国的防务政策,而在第二任期,以赖斯为首的外交务实派已经占据上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无论哪一派表面上占上风,都不过是布什政府的一种外交策略,因为布什政府一向擅长以“两副面孔”示人。

  与切尼关系密切的美国资深政治记者克雷格曾指出,布什明白,在全球很多地方他是不得人心的,因此对于朝鲜以及非洲的一些议题,只要有可能,他都会表现出一种善意、更为温和以及多边的一面,而体现这一面的正是赖斯;另一方面,布什同样明白,历史将会以伊拉克战争的结果来对他进行评判,因此他尽一切所能以赢得伊拉克战争,而这就意味着要遵循切尼的建议。赖斯反对在伊拉克增兵,但最终增兵计划还是照常进行了,这正是布什内阁体现的切尼的一面。如今克雷格的疑问是,随着任期即将届满,在伊朗问题上,布什是准备体现“赖斯的一面”,还是体现切尼的一面呢?

  “火神”干将重出江湖

  当年,以美国副总统切尼为首的新保守派在伊拉克战争前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想去巴格达,但真正的勇士想去德黑兰”。

  早在2003年2月美军攻打伊拉克之前,以色列《国土报》曾披露,美国鹰派著名人物、时任副国务卿的博尔顿毫不掩饰地对以色列官员表示,在打败伊拉克后美国将着手“收拾”伊朗、叙利亚和朝鲜。5年后,已退出布什内阁的博尔顿又开始频频在媒体上露面,这次的目标只有一个——伊朗。今年6月20日,正当美以在地中海进行大规模军演之时,《纽约时报》引述博尔顿的话称,以色列可能在美国下任总统就职前打击伊朗。一个月后,《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博尔顿题为《以色列、伊朗和炸弹》的评论。在这篇文章中,博尔顿鼓噪美国要给以色列充分的支持,确保以色列打击伊朗核设施的成功。

  据透露,博尔顿是布什第一任期内的“火神派”干将,这一绰号代表着崇尚军事实力,主张以实力推行美国的“民主”理想。虽然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多名鹰派黯然退场,但最近博尔顿顿频频现身,传出的信息似乎颇有意味。熟悉布什政府“战争机器”运作规律的美国记者赫什说,美国每一次准备发动战争前,都会有几个鹰派人物出阵叫嚣“战争将至”,提前为未来可能的战争大吹号角,博尔顿此番出场,决非偶然。

  切尼急销“石油战略”

  华盛顿政治评论员史蒂芬·克莱蒙斯披露,博尔顿的出场背后,其实是切尼集团在为美国谋划“第十场战争”的一种折射。从2006年起,切尼的国家安全班底就曾与博尔顿就职的企业研究所的政策小组多次会面。知情者透露,切尼正在加紧部署“迂回策略”,以防在有关伊朗的政策斗争中失利。该策略就是利用国际社会就伊核问题陷入僵局的一些关键时刻,推动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小规模的常规打击。

  白宫前新闻秘书麦克莱伦则在回忆录中披露:“当你谈到伊拉克战争时,你无法回避伊拉克巨大的石油储量以及这种规模的储量对我们国家安全的作用,你也无法不谈切尼,事实上切尼满脑子都是伊拉克的石油。”分析人士认为,切尼现在又盯上了伊朗的石油。2007年2月,切尼曾对《澳大利亚人》报说:“全球20%的石油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并暴露在伊朗的军事行动之下。”

  当选美国副总统后,切尼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美国能源政策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价。在切尼集团看来,尽管美国对伊拉克石油和整个海湾地区安全的军事控制费用和代价是高昂的,但这决定了整个欧亚大陆和其他国家的未来,控制了石油,也就控制住了潜在竞争对手发展经济的关键。这对切尼等新保守派的新“帝国战略”生死攸关。

  根据切尼的全球石油版图,美国对全球能源的控制将是史无前例的。通过控制地球上现有和潜在的石油产地和运输线路,美国将决定谁以多少价格得到多少能源,进而控制潜在竞争对手以及世界发展进程。如今,切尼正在向布什极力推销他的石油战略,而布什政府在所剩不多的任期内将进行何种选择,外界也只能拭目以待。(据《中国日报》报道)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