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感恩之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4:5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贾知若

  从奥运冠军开始,到抗震英雄结束——315名火炬手的传递秩序表明,这座叫“成都”的城市,将会把苦难视作某种前进的阶梯,并永远铭记在心。

  当天灾来袭,当这座城市被举世公认的某种不紧不慢的恬适生活节奏被突然打乱,你才会发觉,所谓熊猫、酒香甚至足球,都不过是些浮华的名片,成都骨子里的坚强,原来只有一场亘古未有的地震,才能全面催发——原来,坚强才是这座城市应有的名片。

  源源不断的援助物资,曾让通往灾区的公路阻塞到瘫痪;计划中的圣火传递,则让成都在2008年里,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就新闻行业本身而言,两家境外媒体的表现可以让我们品尝更多的“川味”:在广安,半岛电视台的记者点名要专访第一棒火炬手蒋敏,相对而言,他们似乎对四川的人更感兴趣;在成都,来自澳大利亚七频道的记者欣喜不已,在起点现场采访时,他们突然发现带一名翻译是多余的,因为对面的那位四川女孩可以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们交流。

  感恩,不是乞讨。时下风靡的《赤壁》之所以风靡,据说乃因体现了三国时期流传的一种社会行为准则,那就是“义”,是团结。数千年来,中国人把关公的塑像顶礼膜拜,是因为他们深信那些锤击心灵的一幕幕,不是文学的,而是现实的。

  把成都调整为2008奥运圣火传递除北京之外的最后一站,是一次及时的调整——成都和整个四川需要在这个时候近距离地阅读圣火,而中国需要在这个时候面对世界,对坚强的灾区作一次全新的展示。

  十余万群众,十余万警力,昨天的成都,圣火传递得热烈而紧张。事实上,当温总理在灾区学校的黑板上手书“多难兴邦”四字时,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就多了几分使命感。是的,不能让圣火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受到任何亵渎——这是川人的心声,因此,你可以理解昨天属于锦官城的——那些幸福的紧张,和紧张的幸福。

  他们感恩,他们自强,所以千百年来他们能够幸福地生存下去。这是一种逻辑,让我回忆起震灾期间在前线采访的一幕:绵竹广济镇的某个村庄里,一位老农带着他的女婿在田间埋头插秧,“为什么不让部队来帮帮忙?”我问,“这些事,我们自己就行,他们有更重要的任务。”老农答。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