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圣火燃激情 喊得热烈走得环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6:2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观看圣火传递 见证成都文明

  熊熊的圣火、飘扬的彩旗、市民们的呐喊……这一刻,成都变成了热情的海洋!10万成都市民沿途守候,亲眼见证火炬传递的风采,“成都雄起!”“奥运加油!”口号响彻成都。不论是起跑仪式还是奥运火炬接力结束仪式,不论是火炬手跑道还是站满市民群众的通道,奥运圣火成都站的传递现场都井然有序。

  记者注意到,一些市民朋友准备了垃圾袋,而在活动结束撤离时,市民们自觉地进行清场,将地上的矿泉水瓶和其他遗弃物品捡拾起来后,才有序离开。

  “奥运加油!”“成都雄起!”上午7点,在世纪城新会展中心,加油、呐喊声随着舞台上的歌声响彻全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之情,沉浸在火炬传递的喜悦之中。挥舞的红旗,让现场成为一片中国红。

  记者看到,虽然前来为圣火传递助威的市民非常多,但秩序非常好。从温江赶来的许太婆说:“旁边的人都主动给我让出好位子,让我安安心心地看到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过程!”记者注意到,很多年轻人还主动让小孩妇女靠近观看点,而自己却站在后面;当发现路口人多暂时发生拥挤时,不少市民主动前来维持秩序。

  出发

  为了那一刻

  徒步到现场 文明候圣火

  昨日清晨6时,火炬传递跑道中段的观众休息处早已聚集了许多市民。56岁的中和镇市民张国琼身着白色短袖上衣,紧握着一面白色奥运旗帜,坐在地上休息,她的身后是一同前来的300多名观众。“我们2点起床,2点半出发,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到这里,生怕来晚了。”张国琼扶了扶花白发髻上特意佩戴的珠花头饰,抿住的嘴角忍不住笑意,始终向上扬起。能亲临现场观看火炬传递,还能当上旗手,让她欣喜不已。她所持的奥运旗不仅用来欢迎火炬手,还是观众队伍的“坐标旗”。来自不同地区的队伍都紧跟着自己的队旗行动,虽然观众众多,却没有一丝混乱。

  洗了六遍街 就为那一刻

  “这条路我们洗了六遍……”负责该路段卫生的环卫工人余秀芬告诉记者,为了保持路面清洁,他们对跑道及两旁的地面进行反复清扫,不留下任何垃圾。一名观众不小心将纸杯遗落在地,立即被同伴捡起,放进一旁的垃圾桶中。“全世界都看着成都,要给人家留下好印象嘛!”家就住在金沙遗址附近的市民张先生一边捡着地上的小纸屑一边说。

  看奥运火炬 凌晨2点出发

  昨天凌晨,记者接到的任务是在火炬传递的3/4处——远大读市风景点采访火炬传递。

  凌晨5时许,本报记者就赶到火炬传递现场。与周围的群众交谈时记者得知,他们大多是来自附近劲松小区的市民。有市民说他们非常激动,一晚都没睡,凌晨2点就向指定地点出发了。一位姓周的小姐说:“社区一通知我们报名看火炬传递,很快报名人数就超了。”一名姓张的小伙子说:“为了看火炬传递,我凌晨两点就出发了。”

  火炬传递快到这个点时,群众的热情达到了沸点,用最热烈的加油、助威声,欢迎火炬的到来。“中国雄起”“四川加油”等口号,此起彼伏。

  心中有火炬 困难不再难

  为了赶来看圣火传递,都江堰的谢爽昨日凌晨2点半就起床了,早上5点10分,她就和其他乡亲一道,到达了世纪城新会展中心。“一高兴,疲倦就没有了,奥运振奋人心,我们灾后重建、恢复美好家园更加有信心了。”谢爽说,“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这和我们抗震救灾的精神非常契合,灾区人民肯定会把奥运精神带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向峨乡的付岷涛说,将把自己在现场的心情、感触和乡亲们分享,让火炬在乡亲们心中传递和燃烧,激发起人们的热情,燃起生活的希望,鼓舞人们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可以说,只要人人心中都有一支奥运火炬,大家一定能战胜一时的困难。”

  守候

  期待那一刻

  一宿换百年 娃娃喊不困

  热闹的节日总不乏有重量级人物推波助澜,来自青羊区的牛云东就是加油队伍中的“带头大哥”。牛哥在人群中的强大号召力可以从其高大壮硕的身躯和高亢激昂的嗓音中得以落实。从到达现场的那刻起,牛哥就几乎一刻不停地指导“麾下”喊口号。为了迎接圣火,牛哥不仅全家倾巢出动,还顺便“捎”来了街坊邻居。“这是我娃儿,我怕他打瞌睡,所以让他举杆(举旗)儿了!”牛哥指着旁边的“牛犊”对记者说。不过,牛哥的担心显然多余了。虎父无犬子,牛哥十多岁的儿子一直是最亢奋的观众之一。这位脸颊写着“中国加油”字样的大眼睛小鬼哪见过这等场面,一边不停地挥舞手中的红旗摆出各种POSE,一边让同行的老爹、老妈用手机给其拍写真。“娃娃你不困吗?”“困?”小家伙很惊讶地张大嘴巴,“要是通宵打游戏我一定会困,但是我今天是专门来看火炬的,咋会困喃?”牛哥对儿子的回答相当满意,“奥运一百多年终于来到了中国,用一宿的睡眠来换一百多年的等待,那是绝对超值的!”

  排队上厕所 没人不自觉

  为了迎接奥运火炬的到来,市民黎女士早早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不仅报名现场观看,还准备了印有“奥运加油,中国加油”字样的文化衫。离火炬传递还有好几个小时,但是激动不已的黎女士换上文化衫,拿上小旗帜,便和单位的同事乘车前往传递现场。经过一番安检后,黎女士进入到传递中心,此时天都还没有亮。凌晨5时30分,当记者来到现场时,黎女士已经在此等待了近一个小时。“为了能亲眼目睹奥运火炬传递,我觉得等再久也值!”黎女士说,很多人都在排队等待安检,但是一切都很有序。记者注意到,现场每隔20多米就有一个移动厕所,尽管每个移动厕所外都有人在排队等待,但大家都自觉排队,更没有人因此而抱怨。

  震伤娃娃 好想摸摸火炬

  昨日上午8时,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震伤娃娃们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挤到电视机前,欢呼着收看圣火传递。上午9时30分,记者赶到时,孩子们已经“散场”——因为,他们要按照各自的治疗方案准时进行康复训练。进入理疗室前,一个小姑娘在电视机前恋恋不舍:“真想亲手摸摸奥运火炬!”

  奥运期间,震伤娃娃们如何收看奥运会?医院宣传部长廖志林介绍,为了让地震伤员能够全程收看奥运会赛事,该院将在康复病房增加几台电视机,专门为孩子们开辟一个“奥运儿童乐园”。昨日,川大华西医院委托本报向社会发出呼吁: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到“奥运儿童乐园”当志愿者,为震伤娃娃带来温暖奥运、欢乐奥运。

  呐喊

  燃情那一刻

  “你看,这个火炬做得好漂亮哦。”“快看,还有外国人来当火炬手。”上午8时许,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点不少受灾群众都在各自的小屋里收看火炬传递,这些电视机和天线设备都是刚刚安装好的。看着电视上英姿勃发的火炬手和精美大气的“祥云”火炬,大家都不住赞叹。

  人们的眼睛都盯住电视不放,一边听着电视上主持人的解说,一边看得笑逐颜开。他们被火炬传递现场火热的气氛所打动,不时欢呼:“四川雄起,中国加油,奥运加油!”

  今年60岁的周婆婆很早就起来看直播了。谈到即将举办的奥运会,周婆婆说,自己最想看的奥运比赛是乒乓球,“因为中国队的乒乓球最棒。”

  昨日的春熙路,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昨日的“雄起”声,响彻春熙路。“中国加油!奥运加油!四川雄起!”成都人以火一般的热情迎接圣火的到来。

  昨日早上8时,圣火在成都的传递正式开始。春熙路北口电子显示屏下,早已站满了观众。“来这里感受奥运气氛,家里看没有这种氛围。”市民杨女士激动地说,为了观看圣火在“家门口”的传递,她和丈夫专门向各自单位请了假。

  上午9时许,这时春熙路“停滞了”,没有走动的人流,大家全都扬着头,紧紧盯着电子显示屏。不知谁大声吼了声“雄起”,大家一呼百应,打着节拍扯着嗓门,有的更是高喊着跳了起来,这时这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雄起”声响彻春熙路。

  道谢

  永留那一刻

  传递圆满成功

  感谢成都市民

  当抗震英模余志荣点燃圣火盆的时候,朱玲感叹道:“传递活动的圆满成功,得益于成都市民热情参与以及对奥运精神的不懈追求,看到广大市民展现出来的高昂情绪和文明风貌,我由衷感谢他们。”

  “火炬传递后,干劲更足了!”昨日,圣火传递成都站倒数第二棒朱玲发出真心感言。作为一位体育人,她在24年间完成了一次奥运冠军到奥运火炬手的角色转换;作为四川体育的掌门人,朱玲终于欣慰地看着“祥云”带着四川人民的祝福,带着灾区人民的精神,前往北京。

  从奥运冠军到火炬手

  朱玲说:“在经过奥组委的调整之后,成都成为本次火炬传递活动进京前的最后一站。‘祥云’把奥运精神带到了四川,带到了成都,这对灾区人民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激励。相信随着四川圣火传递活动的圆满结束,四川人民把奥运精神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四川的明天会更好。”

  众所周知,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三连冠。作为其中的一员,朱玲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时隔24年,她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完成了一次角色转换。“24年前在运动场展示的是奥运精神,24年之后担任火炬手,对奥运精神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她表示,作为一个体育人,会竭尽全力发展四川的体育事业,“全民健身,与奥运同在,我将为此不遗余力。”

  英模举起成都最后一棒

  实际上,在最初的火炬手传递排名中,朱玲被安排在成都的最后一棒,但最终她把这个荣誉让给了抗震救灾的英模余志荣。朱玲说,“这应该是我们精心策划的吧。”

  据介绍,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本次四川的传递活动主题就成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最后一棒肯定要让英模来担任。”朱玲说:“圣火入川后的第一棒是抗震救灾的英雄,最后一棒也是英模,我们想借此向世界展示四川人民在灾难面前不低头,重建家园的精神。”

  作为本次传递活动具体工作的负责人之一,近来朱玲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声音已经沙哑了。“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如此,我们付出劳动,得到了回报,知足了。”

  离去

  铭记那一刻

  不能留下一点垃圾

  “兄弟姐妹们,谁还有废纸要丢的,我代劳了!”上午11点过,火炬传递刚刚结束,来自都江堰的曾先生主动将废报纸等垃圾收起来丢到旁边的垃圾桶里。记者在场内转了一圈,没看见地上有废弃的包装袋和饮料瓶,在火炬经过的道路两旁,也难以见到丢弃的旗帜、标语。

  上午11时许,聚集在新会展中心广场周围的市民有序散去,一路上,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扶老携幼,没有丝毫拥挤。物管公司的环卫工余娟也在四处搜寻垃圾,在值班的时间看到了奥运圣火的传递,这让她非常兴奋,而市民们的素质,更让她感到惊讶,“虽然今天人非常多,但地面上的垃圾并不多。还有不少市民主动帮忙,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让我的工作变得轻松了。”

  看完圣火传递 赶紧坐火车回家

  昨日,奥运圣火在成都传递,火车站日发送旅客超过6万人,出现了暑运高峰回复正常状态后的又一客流高峰。据成都车站介绍,客流集中在德阳、绵阳、江油、内江、广元等短途方向。成都车站值班工作人员介绍,购票高峰出现在昨日上午11时左右,持续到下午5时左右。“这些旅客大多手拿奥运旗帜,脸上贴着红旗和奥运五环标志,应该都是看完成都圣火传递之后准备回家的。”

  晚报观点

  让文明火种留驻城市的心灵

  □张贵仁

  2008年8月5日上午8点整,我们迎来了一个向世界表达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我们试图证明自己是一个按城市文明与秩序法则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即便在面临艰难时事时也不例外。我们还试图向我们的同胞和朋友们表白:成都已经把握住一个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帮助已经融入我们自身的奋斗,这里的生活已经赢得了安稳和常态。

  从大街上发回的全景式报道表明,我们做到了。昨天的成都人,是一个团队。这一点也不让人意外,因为在极端危急的灾难时刻我们已经显露这种团队精神。在安置重建的炼狱般的磨砺中,我们还找到了团队精神的另一个灵魂——坚韧和牺牲。

  除去耀眼的明星和抗震救灾英雄,更值得我们留意的是通常出现在画面背景中的市民,在我们的聚焦镜头中,你们是昨天的主角。我们拍到了你们的身影:那些摇旗呐喊的手臂,曾在5月的广场高高举起,曾经搬运过救灾物资;我们录下了你们的声音:那些声音比多数火炬经过的城市都要热切,那是懂得感恩的人从内心才能喷发的真情声波;我们读懂了你们的心思:你们在激动中守住了观礼界线,在“内急”时刻排队如厕,在疲惫中离开没留下一张纸片……你们维持着“文明而又秩序的激情”。

  这正是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所在——顽强、友爱,坚守梦想,恪守规则。奥林匹克文明刮起的这股新风,在最恰当的时机遇上了最恰当的践行者。先进的奥林匹克文明植根于市民内心,其前景定然是城市的进步和繁荣。

  两天后,奥林匹克的发令枪声就要响起,代表地球人尝试“更高、更快、更强”的健儿们将闻讯出发。一方面,我们作为竞技场的主人和服务者,将目击很多奇迹和梦想成真;另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完成灾后重建的“奥林匹克赛程”。我们必须赛出一个好成绩!我们一定能够赛出一个好成绩!

  本版除署名外由记者 熊德壮 陈立可 杨柳 张宇翔 刘坤 钟宇 钟蓓 邓令 舒强 实习生 靳妍 李奕采写 摄影 李豫龙 廉钢 李祥云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