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不完全系列豫南篇之四 信阳商代枭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7:20  大河网-大河报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不完全系列豫南篇之四 信阳商代枭卣
□记者盛夏文图

  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件商代青铜器,如同玉琢而成。

  它通体像青黄玉雕成,泛着滋滋润润的光华。我戴着薄薄的白手套抚摸它,整件器物竟也像玉器一样光滑细腻,只有耳朵根部分、绳纹提梁处,有青铜器的铜锈斑驳。器身上的图案是鸱枭卷尾纹,像羽翅更似云朵,极为流畅飘逸。

  “刚出土时它的颜色碧绿碧绿,像翡翠一样,还以为是玉器呢。时间长了慢慢变成黄绿色的。”当年参与发掘的信阳市文物局刘开国先生说。豫南地区的酸性土壤使得三千年前的青铜精品保存完好,甚至很少锈蚀,出土时还熠熠闪光。

  它的名字叫枭卣,出土于信阳罗山天湖商周墓地中。

  天湖商周墓地位于信阳市罗山县蟒张乡天湖行政村后李村东,西北距罗山县城约30公里,隔河东望光山县境。这一带丘陵起伏,交通不便。墓地就坐落在淮河支流竹竿河西岸坡地上,墓地南北长近200米,东西宽50余米。

  墓地被发现,源于水利建设。1979年4月,当地水利部门开工修建一条引水灌溉渠,计划将竹竿河水西引灌溉农田,引水渠自西向东横穿墓地,墓地的发现,就变成一种必然。如果稍加渲染,会是略带传奇的一幕:一天下午,几百人正挥汗如雨地干活,一中年汉子一铁锨下去,呆住了:“这是什么东西?这是个铜喇叭?还有个铜香炉?”

  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的文物干部立即奔赴现场,清理发掘了引水渠渠首南边的六座古墓葬,这是商代墓。次年7月至11月,当地文物部门再次抢救发掘了天湖墓地。这两次发掘共发掘商周墓葬40余座,22座商代墓葬集中于一个墓地上。出土了大批珍贵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和部分罕见的木漆器,“成为我国当时除殷墟以外最为完整、最为重要的一批商代墓葬实物资料。综合分析这批墓葬的形制、随葬器物的特征、铜器铭文的含义,搞清它们的分期、年代和族属,对于研究商王朝在淮河以南大别山区的方国历史将提供极其重要的线索,也是对闻名中外的殷墟文化的重要补充。”参与发掘的信阳文物专家欧谭生先生说。

  1986年农历六月,正值汛期,紧靠已发掘的42号墓,有一个墓室(后来被定为46号墓)被雨水冲刷出来了。“我们赶紧去,那个墓室有1.8米宽、2.2米长、七八十厘米深,是个很小的墓室,我们上午去,下午就挖完了。棺椁都没了,只留下印痕。墓室内有一鼎、一钺,数件玉器,还立着这件枭卣。”刘开国先生说。

  令人惊奇的是,刘先生捧起卣晃了晃,里头有液体晃动的声音,这难道是三千年前的酒吗?

  三千年古酒灌醉一个朝代

  这件枭卣,体饰两组相背式鸱枭,有盖,盖顶有一蘑菇纽,饰两组鸱枭首,绳纹状提梁,腹饰四组鸱枭卷尾纹。鸱枭者,猫头鹰也。这现代人以为不祥的动物,在商代却被尊崇。

  这件枭卣,因为卣盖口与器体严密封闭,工作人员怕对其有所损毁,不敢开启。但又对里面的液体充满好奇,那么该怎么打开呢?

  经仔细观察,大家发现铸造时卣底部有两个小沙眼,这是铸造瑕疵,只有针鼻那么大,肉眼都不易看到。能不能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呢?

  馆里人将沙眼打开,用比铜丝稍粗一点的细管子插进去,将里头的液体抽取出来,发现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2公斤左右。经相关部门检测,内含微量甲酸乙酯(酒类芳香分子成分)。据史书记载,铜卣是商代奴隶主贵族专门在重大祭祖、宴飨场合用来盛放高级香酒“纒鬯”(音巨唱)的酒器,而甲酸乙酯正是这种香酒的芳香分子成分。

  盛着酒的铜卣,在罗山天湖商周墓地不是第一次出现。

  1980年7月至11月间,在天湖墓地第二次抢救性发掘期间,8号墓就出土了一件封闭严密的铜卣,器内存有液体。“送到北大化学系取酒时,因为器身没有任何锈孔,只能在器底钻个绿豆大的小孔,液体还是流不出来,这证明封闭太好,器内压力小于大气压,后来在器底又钻了一个小孔进气,才将液体慢慢抽出。液体约1公斤重,经化验为香酒,并被《吉尼斯大全》记载为世界最早的酒。同期发掘的11号墓出土的一件鸱枭铜卣,因封闭不良,原有古酒都挥发完了。”信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左超先生讲。

  在文物仓库里,我见到了存放于玻璃瓶中的“纒鬯”,无色透明,闻了闻,也没酒味儿。我问,要是喝一口啥味儿?“谁也没敢试过。”馆里人笑言。

  古代奴隶主贵族很早就嗜好饮酒,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过许多陶酒器,青铜酒器当时也出现了。公元前14世纪以前,已形成了完整的青铜酒器系统,这是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商代,青铜酒器的品种和数量之多,在古代世界里没有先例。殷商文化的典册,洋溢着祭坛迷雾和沉醉的酒香,当时除了“纒鬯”外,还有由黍酿制的黄酒、由稻酿制的甜酒。商代酒实物的出现,为研究酒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天湖墓地出土的多件铜卣,它们的主人是谁呢?墓地这样密集的商晚期墓葬,又是哪个国家的贵族墓地呢?

  枭卣之根是“息族方国”

  199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天湖墓地再次进行发掘,探明和发掘了墓地剩余的25座墓葬,出土了近300件随葬品。至此,天湖墓地共发掘墓葬72座,其中商代晚期墓葬44座。

  考古工作者发现,天湖商代墓,自北向南集中排列在狭长山坡上,并且越往北的墓葬时代越早。由于商代墓头向基本上朝北,因此,这种自北向南区分墓葬早晚分布规律,符合古代“父蹬子肩”的传统葬俗,同时说明这是同一族属世代相袭的共同墓地。

  天湖商代墓的绝对年代,据采集椁底板标本经碳十四测定,树轮校正年代距今3286年,与商代武丁时代接近。

  这批商代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形制较大,多有二层台、腰坑和棺椁葬具,椁顶见有青膏泥,底有朱砂铺垫。一般在墓主头厢或头部随葬青铜礼器,棺内中部随葬玉器和铜兵器,随葬陶器则在脚部。棺椁间有殉人、殉马腿和牛腿的现象,腰坑内有殉狗。一般的棺椁制作都很讲究,棺椁板都刷黑漆,有的内红外黑,有的棺板上雕刻有夔龙纹和云龙纹等装饰。

  “这批商晚期墓,随葬大量青铜礼器、玉器,器物从商代晚期的早段到晚段都有,延续时间200余年。器物特征与安阳殷墟相同或相似,比如11号墓出土的鸱枭铜卣,通体遍布繁缛纹饰,形成两只背靠背的鸱枭,其艺术构思和线条的流畅,与殷墟妇好铜枭相似,精美程度更胜一筹。而它出土的铜钺,与妇好墓亚启铜钺相似,只有族徽不同,器形略小。”左超先生说。

  那么它又是哪个国家的贵族墓呢?

  考古工作者发现,一个“息”字在天湖墓地商代青铜器上反复出现,无疑,“息”是这个家族墓地的同一族徽。

  天湖墓地所处地域,正是西周初年分封的息国属地,专家推测,周灭商后,息族在罗山一带保持了一段很短时间,以后很可能迁到息县一带,变成西周姬姓息国,文献对此记载明确。但时间前推,商代息族地望不详。

  殷墟骨臼刻辞有记载:“戊申帚息示二屯水”,有学者考证“息”是一氏族徽号,“帚息”是息族之妇嫁于商王武丁者,并且参与了商王武丁的重要活动。这说明息族是商王朝的异姓方国,曾与商王通婚,双方关系密切。将铜器铭文和骨臼刻辞相对照,可以推知天湖墓地当为商代息国贵族之墓地。

  殷商王朝为何会在此设一息族方国呢?

  《诗经·商颂》中讲道:“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记载着武丁振兴武威,大批军队征伐南方荆楚,深入腹地,打垮对方的主力。天湖商代墓地出土大批青铜兵器,特别是象征兵权的几件铜钺,表明了墓地主人可能与此有关。有专家猜测:“墓地主人很可能是武丁征伐荆楚凯旋之后,派驻大别山的中等奴隶主贵族。”

  商朝早期在湖北盘龙城遗址设立军事重镇(位于武汉市北郊,黄陂县西南的叶店),这是个孤立的军事据点,被荆楚文化包围,随着荆楚势力的强大,商代晚期盘龙城据点已经丢失。罗山与盘龙城相距不超过200公里,又是南北要冲,北临淮河,易守难攻。武丁在征伐荆楚凯旋后,在罗山一带,再设一道南方屏障是很有可能的。也就是说,从武丁开始到商王朝灭亡的200多年间,息族军事贵族一直守卫着商王朝南大门。包括枭卣在内的数百件出土文物,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也有专家推测,在此设一息族方国,是为了维护来自湖北、江西的矿产原料北上,湖北盘龙城也是为此而设。

  因为商代对青铜器的需要量非常大,铸造青铜器,首先要解决铜矿开采和冶炼问题。湖北大冶铜录山古矿冶遗址,仅仅一个山头出土的矿井坑道架和支护木,就有3500立方米之多,堆积的炼渣竟有40万吨左右。很可能它是商代青铜原料的一个来源地。再加上产自江西的锡与铜,为保证它们能顺利北上至商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在矿产运输线上的咽喉要道上,设立了盘龙城和息族方国。

  还有,罗山介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地处华北大平原的边缘地带,向北跨越淮河,即进入商王朝的中心——黄河流域,向南穿越大别山,可达两湖平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和中原商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与长江流域诸国有着微妙牵系。表现在天湖商墓的文化特征上,基本与中原商王朝文化相一致。但用青膏泥涂抹墙壁,用石铲随葬,还出土一些木漆器和几何纹硬陶等,这些,都是南方地区特点。

  这一墓地的价值,正如《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豫南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意义》指出:“楚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春秋中期开始形成的楚文化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创造。商代武丁以后,南方荆楚已经在中原商王朝的控制之下,这既有文献可考,又有罗山天湖商代墓地的考古实证。”

  因此,这被有些学者称为“小殷墟”的墓地,不仅填补了豫南商代考古空白,为著名安阳殷墟文化增添了内容,还展现了商周更替时期,豫南民族变迁和南北交流的社会现象,证明了信阳作为中原文化与南方诸文化的纽带,在我国先秦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专家点评

  枭卣是商代奴隶主贵族重要的盛酒器,制作精致,造型端庄厚重,纹饰精美细腻,通体光亮可鉴。器物造型和谐完美,反映了古代匠师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点评专家:

  信阳市文物局副局长 左超

  “

  所处时代:商代器物规格:通高25厘米 宽20厘米底径19.6厘米来 源:民间征集

  藏 馆:信阳市博物馆

  来源: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