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调对接”铸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8:04  法制日报

  ■实践科学发展观 争当全国排头兵

  ———江苏省如皋市公调对接“五三”机制解读

  自2003年4月始,江苏省如皋市积极探索“公调对接”有效机制,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公调对接”的“五三”运行之路,在有效化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中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与公安机关的无缝对接,建立起社会协调机制与公安调控机制互联、社会自治功能与公安行政功能互补、社会调节力量与公安管理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为区域经济快速腾飞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截至2008年6月底,如皋全市已经建立起一支拥有773人的“公调对接”工作队伍,其中专、兼职调解员749人,公安派驻人员24人,现有21个镇(区)均实行联调制;今年1到6月如皋市人民调解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四升四降”目标: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和公安机关共联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52起,与去年同期相比,矛盾纠纷调处率提升了2.5%,调处成功率提升了2.3%,“三无”乡镇占比率提升了36%,人民群众满意度提升了3.5%;矛盾纠纷总量逐年下降,年平均递减率为6%,群体性事件下降5.5%,“民转刑”杀人案件持续为零,公安机关重复报警率持续下降。

  7月15日下午,在江苏省人民调解与公安机关接处警对接工作现场会上,江苏省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张新民对如皋市“公调对接”工作“五三”模式作出这样的评价:如皋“公调对接”工作,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五三”模式思路清晰,保障有力,运作规范,成效显著,堪称江苏人民调解工作的“如皋模式”,值得学习和推广。

  公调对接“五三”模式之一

  层次上三级对接: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市公安局对接,镇调处中心与镇派出所对接,村(居)调委会与社区警务室对接。

  围绕“做强基础、做实绩效、做优品牌”的工作目标,如皋市委、市政府对公调对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实行倾斜,明确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正科级建制,与司法局合署办公,司法局局长兼任调处中心主任,另选调人大、政协机关后备干部到中心挂职锻炼,从政法系统抽调人员常驻中心工作,其中公安机关有3名工作人员在调处中心专职从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为大调解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镇(区)调处中心与镇派出所对接,镇(区)党委分管政法的副书记和调处中心主任分别由派出所所长和司法所长担任,为实行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公调对接”创造了便利条件。

  村(居)调委会与社区警务室对接,每村(居)聘请两名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老法官、老教师、老干部担任专职调解员,与社区民警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排查化解社会矛盾。

   公调对接“五三”模式之二

  方式上三式对接:在镇(区)一级结合各自实际,灵活采取各种形式实行公调对接。一是“派驻式”,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聘请两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常驻派出所负责矛盾纠纷的对接调处工作;二是“进驻式”,派出所指派两名经验丰富的民警或辅警常驻调处中心参与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三是“移送式”,实行双向移送,接处警民警将先期取证完毕、需要调解的民事类纠纷经所长签署意见后连同证据材料移送调处中心调处,调处中心对在调解中发现的治安类案件及时移送派出所处理。

  2004年,如皋市江安镇、如城镇为代表的如皋大多数镇(区)推行移送式“公调对接”模式,成熟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公安机关110接处警对接移送矛盾纠纷,从接警、处警、取证、联调、反馈等诸多环节,实施规范管理,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

  2005年,江苏省如皋经济开发区实行派驻式“公调对接”模式,依托公安机关的办公用房、通讯、信息、交通、装备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派出“二老”———一名具有30多年公安工作经验的退休派出所所长和一名具有20多年村干部经历的卸任老支书作为人民调解员派驻公安派出所,建立起“四联”———信息联排、纠纷联调、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运行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关口前移,实施了“五同”———“有警同接、有争同息、有庭同开、有难同克、有责同担”的无缝对接工作模式,实现了“经济开发到哪里、‘公调对接’服务到哪里”的庄严承诺。

  如皋市搬经镇实行镇村(居)两级进驻式“公调对接”模式,派出所选派2名民警常驻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设立警务室,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调处中心调解人员与进驻的民警“矛盾联排、工作联动、纠纷联调、平安联创”。2007年,搬经镇建成了“镇-村(居)司法行政信息互联网”,将“司法行政工作”列入主页,专题设制了“公调对接”等条目,在全镇构建了“一站、二人、三支队伍”的运行机制。“一站”,即在村(居)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公调对接工作站”,与各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工作模式,赋予他们网上信息来源采集、制作与反馈的新任务;“二人”,即在每个村(居)安排2名熟悉“网上通”业务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具体业务操作;“三支队伍”,即由镇级机动队伍、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安分局派出所三方面的骨干力量负责处理来自全镇的矛盾纠纷信息。实行电脑网络周报制,对6个方面16种类型纠纷的调处,按镇调处中心规定程序,输入网络软件相应条目中。村(居)能调处的矛盾纠纷,由村(居)网络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对照查询相关规定加以分类,及时与信息员沟通,并向镇调处中心上报,在得到认可后,才能归档统计到相关的数据中;村(居)调处不了的矛盾纠纷,由村(居)电脑操作员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上报镇调处中心,镇调处中心接报后迅速调集力量前往调处;一周内无矛盾纠纷发生的,也要通过网络予以“零报告”。

  公调对接“五三”模式之三

  管理上三联对接:一是“联合部署”,年初如皋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市公安局依据《南通市“公调对接”工作规范》联合就全市“公调对接”工作作出部署,提出全年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举措和考核办法;二是“联合检查”,年中两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成联合检查组,重点对基层公调对接工作的值班、处警取证、移送程序、调处结果、卷宗质量、反馈情况等进行明查暗访,并将检查结果在适当范围内进行通报;三是“联合考核”,年终两家依据《如皋市“公调对接”工作考核细则》,联合对基层公调对接工作进行综合考评,结合平时检查情况形成考核意见,考核结果两家各自运用,互为因果。

  今年以来,如皋市把镇级调处中心、“公调对接”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列入全年工作重点,围绕领导力量、人员配备、阵地建设、经费保障、对下指导、排查预警、调处级效等内容,加大考核评比力度,以“十佳调处中心”、十佳“公调对接”工作站评比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基础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水平。建立百家村级标准化调解室,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年内在全市353个村居中选择有条件的村居,建立100个以村调解委员会为核心,警务、治保、普法依法治理、社区矫正帮教安置等“六位一体”的村级政法综治工作站,把矛盾纠纷化解的防线前移、重心下移。组建千名调解员队伍,在全市开展首席调解员和星级调解员评聘活动,首批在各镇、村分别命名确定1-2名首席调解员和2-3名星级调解员,以此提高基层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增强矛盾纠纷的超前防控能力。巩固万名调解信息员队伍,以村(居)民代表为主体,巩固“十户信息员”,在全市建立健全一支万名矛盾纠纷信息员队伍,每月定期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力争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公调对接“五三”模式之四

  技术上三定对接:一定取证标准,公安110接处警要求单警装备齐全,双人处警,能够现场调结的现场调处,到达现场后不能现场调结的,必须将原始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摄像、录音、谈话笔录等形式实时记录,以备事后调解;二定移送条件,对可以调解的纠纷类警情按要求填写移送单,连同证据材料按程序移送调处中心,对证据不足或自身取证有困难的,调处中心可以要求派出所补充调查取证;三定反馈要求,调处中心对移送案件的调处结果,按照规定程序向派出所进行反馈,不管案件能否调处成功,均确保两家答复口径一致。

  2007年10月,承接如皋经济开发区惠民路和惠民大桥工程的江苏太平洋建设集团公司因资金短缺,工程被迫停工,不得已开发区另找施工单位组织施工,但100多名当地农民工以太平洋公司拖欠工资为由阻挠施工,获悉情况后,如皋市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及时启动“公调对接”机制,牵头市、开发区两级调解组织和公安机关维持现场秩序、引导群众通过调解程序解决,协调开发区组织资金做好应急付款准备,通过南通市大调解指导办协调苏州、南通两地中级法院解除对太平洋公司账户的查封和冻结,两级调解组织和公安机关联合派员核对账目、完善手续,经过近4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赶在如皋沿江经贸洽谈会召开前和春节来临两个关键时间段,通过市调处中心指定账户将近800万元农民工工资兑付到位,成功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公调对接“五三”模式之五

  责任上三查对接:一查矛盾纠纷调处率,村(居)调委会会同社区民警每周对辖区范围内的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纠纷进行集中排查,排查和调处结果经村(居)调委会负责人和社区民警共同签字后上报镇调处中心,再由镇汇总后上报市调处中心,要求矛盾纠纷覆盖率达100%,调处率达到98%以上,确保小事不出村;二查调处成功率,镇、村两级调解组织和公安民警对110接处警过程中发现的和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联合调处,实现调处成功率达到96%以上,确保大事不出镇;三查防控率,实施责任倒查机制,凡因排查不到位、调处不力发生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或越级上访事件的,追究相关调解人员和民警的连带责任,年终综治考核对镇(区)行使一票否决建议权。

  自2005年以来,如皋市搬经镇调处中心运用“公调对接”联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49起,调处率为100%,调处成功率为98%。与此同时,全镇社会矛盾纠纷发案率逐年下降,2006年、2007年分别比上一年度下降17%和13%。2008年1-6月份受理调处68起,与上年同期比下降12%,成为“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越级访”的“三无”镇。他们把“平安搬经”打造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王舜慧 卢延林 包国平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