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名著改编:谁动了谁的经典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8:3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陈晓黎

  名著改编——

  四大名著重拍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历经选角争议的《红楼梦》开机已经3个月;三换导演的《三国演义》目前演员确定辗转选景,9月开机;《西游记》、《水浒》的改剧本、选演员等前期工作也正紧锣密鼓。

  同时,媒体和网络关于名著重拍的话题热热闹闹,百度上搜索“名著重拍”信息,呼啦啦已超过20万条。《红楼梦》的定型妆,《西游记》的“猴侠、猪侠媲美蜘蛛侠、蝙蝠侠”,《三国演义》的小诸葛大周瑜,还有保密工作滴水不漏的《水浒》到底谁演林冲、潘金莲,都成就了最吸引眼球的口水大战……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西谚如此,中国也一样。这场媒体、网民与创作者互相关注、互相争执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已经远远超越了名著翻拍影视剧本身。

  导演难产:经典像初恋,记忆是把双刃剑

  拍《红楼梦》“有严重的负罪感”,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红楼梦》导演李少红。

  其实,《红楼梦》立项伊始,李少红就是制作方最早锁定的导演人选之一,然而她拒绝了。去年春夏,围绕红楼重拍、红楼选秀的是非甚嚣尘上的时候,她正闭关赶《荣归》的后期。休息时看报纸,她着实替老同学胡玫捏了一把汗。按理,以她拍《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的功底,试水红楼未尝不可,但她不敢,因为怎么拍,“你也拍不过人心里的记忆”。

  同样经历了导演风波的还有《三国演义》,从陈家林、阎建钢到高希希,转了三圈。

  导演难产,是因为现今的导演都明白,经典难拍,难的是人人心里有一个经典,好比人人心里有一个初恋。

  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重播了700多遍,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记忆。就像美人总是初恋的好,时间有多久,感情沉淀有多深,记忆里的她就有多美。在年轻人心里,87版陈晓旭最好,可在老人心里,1963年越剧《红楼梦》里的王文娟才是真正的林妹妹,都只因那是自己青春年少时的初见。

  每个观众心里有一个经典,李少红重拍红楼,动了观众心里的经典,可是真要依了甲乙丙丁、七嘴八舌,谁又动了李少红心里的经典?

  “换脸”背后还换了什么

  这边《三国演义》还没拍,高希希“小诸葛大周瑜”的论调已经哗然;那边《西游记》剧本还在案头,张纪中就声称要把孙悟空、猪八戒塑造成猴侠、猪侠。近日《红楼梦》剧组的定妆照一曝光,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还有人以此造型作出对联:“上联——弃菊花,入青楼,忍无可忍;下联——做蛇妖,贴铜钱,雷不雷人!横批——外焦里嫩”……

  所有的经典都能穿越时空,让人欣赏;所有的经典也都必然会被改编,让人解读。在中国,《三国演义》《水浒》在京剧舞台上被拆解成一出出折子戏,温婉的越剧偏好改编《红楼梦》;在西方,莎士比亚作品的改编更是层出不穷,甚至让哈姆雷特穿起T恤做起了雅皮、愤青。名著经典正是在不同时代的不断被读解中,闪现出其超越时代、超越平庸的文化价值。

  具体到《红楼梦》,有趣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写的是清朝故事,但戏曲也好影视也罢,服装造型大都延续明朝的装饰。自1924年梅兰芳《黛玉葬花》被搬上银幕以来,前前后后的影视作品约有12部之多,何以此番叶锦添设计的造型被诟议一片?12部红楼,拍一次换一张脸,何以此番换脸,会被不依不饶、大张挞伐?

  网民笔下的“铜钱头”,李少红、叶锦添口中的“额妆”,出自戏曲,又曾被香港电影《青蛇》成功运用。叶锦添如此设计自有说辞,但在大众眼里,这个有些妖媚的符号,似乎在传递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李少红镜头里的十二金钗可以这样换脸,那换脸背后还换了什么?87版顾问团里,有既是文学大师又是中国历代服饰研究权威的沈从文,今天大师不在了,我们又能从李少红、叶锦添的《红楼梦》里,看到怎样的红楼文化?

  消费时代和读图一代

  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是一个消费的时代,那时改编名著是为了普及名著,如今影视产业化了,改编名著自然也脱离不了消费时代的商业特征。据高希希透露,《三国演义》还未开拍,仅出售给央视、上星频道和日本NHK等播映权一项,已经保证了一亿元人民币入账。有这个数字垫底,相信新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在商业范畴里,都是非但没有浪费,而且还是可以拿到高分的。这也不难解释,名著重拍,何以也要商业炒作。

  不解的反倒是《红楼梦》的编剧团队。在一份时尚报刊上,平均年龄不到30岁、活跃在网络文坛的9位年轻人,摆好了pose,一律黑白着装,帅气亮相。知道的是“红楼写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时下流行的偶像型演唱组合,难怪他们被称做“青春梦之队”。

  说“红楼写手”,绝对没有不敬的意思。从他们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来看,是各人按小说分回“承包”,然后由著名编剧郑万隆把关以及红学家们审看,最终联起来成为完整的剧本,很有好莱坞流水线的味道。

  被质疑的是原因,80后的他们是读图的一代,他们能理解《红楼梦》吗?新版《红楼梦》的一名编剧说出了这个编剧团队的想法,“《红楼梦》反反复复传达人生虚妄的主旨,在文学上也用各种手段来解构这个主题。”他认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拍亦真亦幻的感觉,“《红楼梦》就是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有时我觉得它本质上和《黑客帝国》里的哲学差不太远。”

  而红学家周岭的观点显然与年轻人不同,这位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之一、新版《红楼梦》剧组顾问,在回忆24年前的《红楼梦》拍摄时说,87版在剧组讲课时,主创人员几乎无一人缺课。后来又给电影《红楼梦》剧组讲课,北影厂汪洋厂长、谢铁骊导演以及作曲王酩等主创人员每课必听。24年后的今天,再给新版《红楼梦》剧组讲课,却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面。“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我并不以为我的课有多么重要,其实,当年也未必重要。只是对比那种郑重其事,有一种隐忧油然而生。”周岭疾呼当务之急是建立真正的“专业评价系统”。

  说不尽的红楼,说不尽的经典,四大名著重拍的话题,随着拍摄进程还会一浪一浪地火爆下去。到底谁动了谁的经典,绝对是个问题。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