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友谊团结公平的精神相互了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7:1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刘世昕 王烨捷

  在14岁女孩丹希尔的祖国瑙鲁共和国,到过北京的人可能屈指可数,但因为有了奥林匹克青年营,在祖国还没有和中国建交的情况下,这个瑙鲁女孩儿辗转两个国家后,8月4日住进了位于北京101中学的“北京2008奥林匹克青年营”。丹希尔告诉记者,临行前,她的哥哥羡慕地说,如果天上会掉馅饼,那么他妹妹这次算是遇上了。

  开创于1912年的奥林匹克青年营是奥林匹克旗帜下的青年文化交流活动,虽然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曾多次停办,但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恢复后就再没有中断过。

  事实上,和丹希尔同样幸运的还有意大利男孩卢卡,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恐怖袭击后,他的国家已经30多年没有向青年营派出代表;还有朝鲜男孩崔正哲,他的国家从来不向青年营派代表,但这次也派来了。

  据悉,2008年的北京青年营首次实现了国际奥委会所有205个成员都派代表参加的大团圆。从今天起,482名“90后”的年轻人将在“青年开创未来”的主题下渡过他们那充满奥林匹克滋味的12天。

  见面会上的“破冰”游戏

  “破冰之旅”是近年来外交场合使用的时髦字眼,常常用来形容国与国之间关系解冻的开始。今天青年营的见面会也借用了“破冰”的概念,只不过破冰的形式不是正襟危坐的谈判,而是由一所拓展学校设计的五六个拓展游戏。

  14岁的科威特男孩塔拉是第一次出国,突然和400多名说着不同语言的同龄人聚在一起,他有点紧张,不太愿意说话,但今天上午一个半小时的拓展游戏后,他已经成了团队里的活跃分子。

  塔拉参加的项目叫做“不倒森林”,这个10人参加的游戏的规则是,每人手里拿一根1米多长的竹竿,围成一圈,游戏开始的哨音一响,大家就必须放掉自己手中的竹竿,去扶住前面一位同伴的竹竿。

  “这是拓展训练中的经典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自己前、后的同伴,培养的是参与者的合作精神。”游戏的设计者、拓展学校的孙国华老师说。

  塔拉说,刚开始时,谁也抓不住前面一位同伴的竹竿,经过几轮磨合后,大家发现,在放开手中的竹竿时应该给前后同伴一个眼神的暗示,大家配合默契后就能成功。也就是这样的眼神交流,让塔拉放松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快乐地奔跑在青年营地的大草地上。

  在大家相互熟悉之后,塔拉发现,尽管大家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可却有大把相同的话题:贝克汉姆是大家说起来都口若悬河的人物,谈论他球场上过人的技术时甚至成为男孩儿相互打成一片的开端。而说起那些繁琐的数学公式,大家也同时皱皱眉头。

   我也是东道主

  台北南湖中学的赖得云是学校里各类大小活动的司仪,开朗的性格使她很快成了青年营里的开心果。如果你要在营地里找某个国家来的孩子,会有人告诉你:“找赖,她在营地里人头最熟。”

  每当有集合、开会等全体营员的活动时,身材瘦小的赖得云总是在人群中忙碌穿梭,她帮着志愿者招呼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她会告诉同伴们“嗨,你的位子在那儿”、“现在的活动是给大家介绍营地里的信息”。

  赖得云说,因为她在学校里上了很多专门的英语课程,用英语交流起来比较得心应手,看见志愿者忙不过来,自己的语言优势能派得上用场,就帮帮忙,“毕竟我也是东道主嘛”。

  赖得云说自己是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才获得了这次交流的机会。当她被通知有机会参加青年营时,朋友们都问她什么是文化交流,她能做什么?她说,自己其实一开始也比较茫然。住进营地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总会跑过来热情地跟她打招呼,跟她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像台湾的综艺节目、演艺明星、电视剧。而她也经常大呼小叫地说,“啊,原来你们把这个叫做U盘,我们叫做随身碟”。

  这位快乐的台湾女孩说,她最喜欢的事情是跟内地的朋友学习大家对物品的不同说法。她说,原来以为文化交流可能是特别枯燥的活动,可是现在她发现,哪怕就是相互交流对相同物品的不同叫法也是文化的交流。

  让赖得云名震青年营的事情是在开营仪式前,她的一曲说唱表演,她自己填的词,大致的意思是,“打进奥运不简单,对成绩我们拭目以待”。说唱,这种被青年人认为最酷的表演形式把开营仪式前的气氛烘托得热热闹闹。那些原本还在倒时差、有点发蔫的孩子都活跃起来了。

  破冰素质拓展训练时,来自蒙古的阿格玛不管参加任何活动,身边总是带着一名专职翻译——内蒙古的阿鲁斯。阿格玛很少主动与人交谈,但同内蒙古的营员阿鲁斯却有说不完的话,“我们都用蒙古语说话,感觉特别亲切。”

  15岁的阿格玛是蒙古的一名射击运动员,她所在的射击队的大哥哥、大姐姐都来北京参加奥运会了,她是剩下的运动员中成绩最好的,所以就被派来参加青年营。

  “先让她感受一下奥运会的氛围,再过4年,说不定就是她来参加比赛了。”阿鲁斯对阿格玛的情况很熟悉。他告诉记者,他与阿格玛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内蒙古和蒙古的区别,“我想知道蒙古是不是也有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蒙古人骑马吗?蒙古人都吃些什么?蒙古的中学要上几年?阿格玛也很想知道内蒙古是什么样子。”

  一个也不能少

  除了来的人最齐之外,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最大的特点是,首次邀请了主办国的10名残疾青年人参与。在各国营员及专职助残志愿者的鼓励下,他们也在享受着奥林匹克的快乐。

  今天下午3时30分,全体营员在广场上合影留念。最后几分钟,原本充斥着各国语言、热热闹闹的广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随后有人开始鼓掌,掌声越来越大,10名残疾人营员或在志愿者的搀扶下,或坐在轮椅上由志愿者推送进场,所有营员为他们鼓掌并欢呼。

  “志愿者为我摆好位置后,还有外国营员探下身来问我这个姿势是不是舒服,不舒服的话他可以帮我再挪一下。”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下肢残疾营员李荣梅说,“我决定以后多参加户外活动,同各国营员一起游戏。”

  她告诉记者,自己前几天主要参加一些室内活动,如科学体验、下棋等,“一来去户外不方便,二来怕给别人添麻烦。”

  据了解,本届青年营营内活动项目均由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负责设计落实。“我们主要围绕奥运、交流和中国文化来设计,尤其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主任高斌介绍,在为期半个月的青年营国际交流活动中,营内活动包括科学体验、竞技体验和中国书法、国画、戏剧、美食、服饰展示等,青年营结束后,主办方还将挑选几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赠送给外国营员。

  本报北京8月6日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