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幸福感的与时俱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7:21  燕赵晚报

  ■望海潮

  河南郭振亚

  从烈日下归来,我坐在藤椅上。空调一打开,房间里便充满了春的舒适、秋的凉爽。于是,令人难受的酷暑,便离我远去。这是何等的惬意!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水浒传》中的一首民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抛开“农夫”和“王孙”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外,仅从“如汤煮”和“把扇摇”来看,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人在酷暑天气里,能坐在屋里,“摇着一把扇子”,那就是最大的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解放后慢慢地,大家都用上了电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消费品特别匮乏的年代走了出来。使用空调的,也慢慢地多了起来,今天用“普及”二字,似乎也不为过。我家的客厅、卧室、电脑室,也都装上了空调,哪里还有纸扇、芭蕉扇的影子?

  倘若时光倒流,退回到过去的年代,用惯了空调的我们,别说只有那些“公子王孙”才有资格摇动的扇子了,就是电风扇,恐怕也不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古人读书是用不上电灯的,取光照明的工具就是油灯或蜡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离了油灯或蜡烛,在漫漫长夜,也只能睡觉而不能享受读书的乐趣。另一位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是含蓄地透露出了,在那蜡烛之光的照耀下,能和亲人朋友团聚,聊聊离别之情,该是多么美好的向往!

  倘若时光倒流,回到用油灯、蜡烛照明的过去,用惯电灯的我们,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幸福感呢。

  拙文提到的李商隐那首诗,标题是《夜雨寄北》,也有人说是《夜雨寄内》。不管是“寄北”还是“寄内”,都说明那首诗是以书信的形式,寄给了朋友,或者是寄给了妻子。千百年来,人们要想和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进行思想沟通,书信是最佳选择。杜甫有言,“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有了电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电脑也普及到了百姓之家。手机一开,立即可以和天涯海角的人们通话,把你的心思、打算、请求,告诉对方。还可以通过电脑,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几秒钟之内,发往世界各地。

  倘若时光倒流,回到“家书抵万金”的岁月,用惯手机、电脑的我们,还会有幸福感吗?

  我们常说“知足者常乐”,不过,“知足者常乐”有积极的一面,即劝人不要有贪欲,不要有非分之想,满足于既得的利益,这样,你在精神层面,就会永远处于快乐状态;“知足者常乐”,也有消极的一面,即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这样,你的物质层面就会停滞不前。倘若大家都如此,消费品也就不可能有极大的丰富,幸福感也就不可能与时俱进。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果断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30年来,正因为我们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我们的国民经济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倘若经济建设总是上不去,那么,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四要快乐、五要幸福,岂不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