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持卡人为何不能“从一而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8:19  长沙晚报

  提示

  市场研究机构CTR近日发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居民信用卡使用状况及品牌表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仅有1/5的用户忠诚于信用卡品牌,忠诚度在全球处于最低水平。在海外成熟市场,信用卡已经被证明是银行最赚钱的业务之一,在内地却被证明是银行看好却难赚钱的业务。在香港,一家银行只要拥有100万客户就能实现赢利;而在国内,一家银行要确保信用卡部门盈利,大约需要1000万名客户。

  为何不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经营多年仍徘徊在亏损边缘?为何不少人会对信用卡营销反感?

  同质化难辞其咎

  奥运临近,奥运银行中行发行奥运卡了,于是各银行的新发信用卡纷纷向奥运靠拢,奥运白金卡、福娃卡等你方唱罢我登场;SPA火了,商场火了,银行瞄上了爱美族和“血拼族”的嗜好,于是银行和商场及特约商户的联名卡新鲜出炉了,欧柏莱卡、华夏丽人卡等营销柜台又纷纷摆上了商场……

  紧跟市场的风吹草动,照理说应当赚个盆满钵溢。但一些银行仍在填补此前多年的亏空,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银行在信用卡领域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对外宣称信用卡实现盈利的仅招行、中信、广发等少数几家。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这种状况的出现,信用卡业务的同质化难辞其咎。各品牌间尚未形成显著差异,市场竞争还停留在产品和服务竞争的初级阶段,这使得堪称银行最盈利的信用卡业务在国内难免遭遇滑铁卢。

  既然大家都卖同一个概念,抢同一个热点,同样的额度,相差无几的服务及积分优惠,相同的机场VIP贵宾候机室待遇,类似的刷卡累计航空里程。那么消费者选择谁家的又有何差别呢?忠诚度不高,客户群在流动,那么银行前期透支的管理人本只能付之东流,更谈不上盈利。

  扫楼式营销催生无效发行

  如果说,紧跟消费者心理的推陈出新属于信用卡业务的创新举措的话,那么银行在培养忠诚顾客方面的表现令人忧心。诸多银行不惜血本,采用保险营销式的“扫楼法”放肆推销信用,不少消费者对品牌的热衷度难免让位于便利性。并且,这种被动申请的信用卡,有不少人从未开卡使用,处于休眠状态的信用卡加大了银行的管理费用,拖累了信用卡业务盈利的历程。

  调查显示,信用卡办理的便利性是目前居民选择在哪家银行开卡的决定性因素,大多数用户是通过营销员上门办理方式申请的信用卡。不少信用卡持卡人是被动申请信用卡的,开不开卡尚且难说,银行期望的经常性刷卡消费就更谈不上了。

  郭田勇认为,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历程较短,品牌尚未真正形成。许多银行为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而盲目促销,这使得客户办理信用卡不大注重品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品牌建设尚缺位

  不少人买衣服时非常注重品牌,甚至有的还有偏执倾向,而在申领使用信用卡时,这种品牌意识却消失殆尽。持卡人不能对发卡行“始终如一”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银行品牌建设的缺位。在郭田勇看来,银行对用户的信用情况缺乏有效的核实和监督,以降低门槛为代价换取市场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建立银行自身品牌。而刷卡环境中的诸多不安全因素,诸如套现、盗刷等行为,也成为抑制用户忠诚度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国目前的居民刷卡消费率仅占总消费的20%~30%,刷卡消费尚未替代现金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方式。

  受累于品牌建设的缺位,银行在疲于应付铺天盖地的同行竞争时,还不得不遭遇客户对品牌冷漠的尴尬。据国内权威调查机构CTR的最新研究,国内信用卡用户对品牌持冷漠态度,品牌选择相对被动,38.7%的现有用户对信用卡品牌不关注。

  短期来看,各信用卡机构在发卡环节为客户提供便利,在使用环节加大促销力度,将能提高用户的品牌选择和使用机会;但长期来看,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才是提升信用卡业务盈利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