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兰州人生活中的奥运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8:24  兰州晨报

  北京到兰州直线距离在1800公里左右,坐火车需21小时30分钟。

  奥运会与兰州人息息相关,甚至贯穿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奥运文化现象。

  本报记者田辉成实习生赵小芬 严淑萍

  奥运火炬在我身边

  进入7月,因奥运火炬“祥云”在甘肃的传递,兰州市民与奥运会间的距离切实拉近了。

  李东明是山东人,是奥运火炬传递兰州大学志愿者,7月7日凌晨3点多起床,穿戴好学校订制的志愿者T恤和帽子,匆匆吃了点饭就赶往大礼堂前坐校车。“那个时候天还很黑,但同学们早在大礼堂等着了,看起来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激动!”

  4点15分坐上校车,有人上车后头往靠背上一歪便睡着了。“我一路没合眼,一是心情激动,二是想看看兰州的夜景。”李东明说,到小西湖观看点后他心情格外激动,“我们拿着小国旗、奥运会会旗,脸上贴着中国心,一直在等。”但最后得知火炬在路对面经过,他们几人多少有些遗憾。

  小尚是兰州大学的学生,也住在兰大榆中校区。她说,那天为了看火炬传递,她凌晨3点起来,赶校车来市区看火炬传递,因为传递当天市区要实行交通管制,进不了城。“第二天还要考试,可我想,火炬在我们身边的机会百年难遇,所以还是去看了。”她拍了好多照片,拿回宿舍让其他同学欣赏。她还专门买了一件文化衫,留个纪念呗。”

  不仅如此,在非火炬传递的道路和街道上,大多数人家和商铺的门口、窗户上,也插上了大大小小的旗子,大街小巷喜气洋洋,像过年一样。

  社区奥运长廊

  今年5月,团结新村天平街社区出现了一个“奥运文化长廊”,引来不少市民围观。

  天平街社区书记张生耀说,“奥运文化长廊”要归功于社区团支部和5个共青团援建单位,团支部把他们的设想反馈到党支部,得到支持后就干起来。

  长廊的建设还得到了团省委的大力支持,兰州交大博文学院等援建单位也给提供了不少材料。张文博是社区主任,她还兼任社区团支部书记,她说,天平街社区的“奥运文化长廊”将奥运知识与兰州特色结合起来,很好地向社区居民传递了奥运知识,“目的就是普及奥运知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对奥运的了解就是对奥运的支持。”

  天平街社区有2500多户8000居民。长廊建成后成了社区的一道风景线,居民们热情很高。

  张文博也是奥运迷,记者在她办公室采访时,她还不经意哼起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她说,现在大家都对奥运感兴趣,“奥运文化长廊”上有火炬传递经过的城市和时间,每天经过这里,很多小孩问爸妈火炬今天传到哪了,“长廊在社区已达到了普及奥运知识的目的”。说完,她又向正在举办庆“八一”迎奥运“双拥杯”篮球比赛的消防官兵讲解长廊上的知识去了。

  张生耀说,现在,大家都关注着长廊,关注着奥运会。前几天社区工作人员太忙,倒计时牌子没按时换数字,市民们着急了,主动来提醒他们,社区只好安排了专人管理。“办奥运长廊,在全市社区中我们是第一家,在前几天的争创文明城市验收时还被当做典范了。”

  为奥运喜也为奥运忧

  张生耀一家三口都喜欢体育,他和儿子爱看球类比赛,爱人爱看体操。“奥运会一开始难免会打‘电视争夺战’。平时足球是焦点,奥运会期间我们男人是弱势,谁都说现在是‘阴盛阳衰’。”[1]

 [1] [2] [下一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