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日七夕共渡“中国情人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8:51  兰州晨报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据新华社天津8月6日电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但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好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

  浪漫节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据新华社天津8月6日电有关专家介绍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民俗专家赵之珩表示,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

  民俗专家表示,自古以来,七夕节一直就是国人十分喜爱的重要节日之一。传说牛郎织女每年都会在农历七月初七夜,即“七夕”相会。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始于汉代,七夕节当从汉代形成。七夕有很多节日习俗,如在月下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晒书、晒衣、拜月、听悄悄话、储水等。

  在中国,不管什么节日都离不开吃,七夕也不例外。赵之珩介绍说,在我国,七夕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为各种瓜果和各式面点,各地风俗不一。七夕晚上,人们一面欣赏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场景,一面吃着各种巧食,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财智,同时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美满幸福。

  牛郎织女“老家”有五种说法

  据新华社长春8月6日电民俗专家施立学称,关于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有五种说法。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民俗学家们对这个故事的发源地一般有四种说法,一是‘陕说’,陕西省兴平市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区;二是‘晋说’,在山西省和顺县内有南天池和牛郎峪村,所以有学者认为这里是牛郎织女的‘老家’;三是‘鲁说’,民间有云‘天上银河,地下沂河’,故有人认为,牛郎织女传说发轫于山东省沂源县;四是‘豫说’,在河南省南阳市有一个牛郎村,在其附近的史洼村又被称为织女村,而村头的小桥更被当地人看作是牛郎织女约会的地方。”

  施立学还认为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也是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他说:“从长白山天池北端发源的乘槎河,又名‘天河’,而河边还有渡口名为‘牛郎渡’。”

  七夕别称知多少

  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此外,它还有很多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有此称,也称重七)、香日(俗称这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致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也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据新华社天津8月6日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