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南3种野生动物被当作美味佳肴 生存状况堪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8:52  南海网

  海南三种野生动物被沿海居民当作“美味佳肴”生存状况堪危

  两博士呼吁保护海蛙、蜡皮蜥、鲎

  核心提示

  海南岛是一个生态岛,海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海南对生态保护的努力从未间断。一直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洪美玲博士和王力军博士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们和10余名学生一起,对生活在海南各地的海蛙、鲎及蜡皮蜥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两位博士对三种省级保护动物深表担忧,呼吁广大居民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

  海蛙保护价值巨大

  红色名录列为“濒危”

  海蛙(Rana cancrivora拉丁名),由于它主要以蟹类为食,亦名食蟹蛙。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易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等级,2006年被确立为海南省级保护动物。

  在国外海蛙主要分布于越南、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蛙的主要栖息环境为沿海红树林下半咸水或咸水地区,活动范围一般不超出咸水环境50-100m之外,故称“海蛙”。白天多隐蔽于红树林根系之间或洞穴中,傍晚到海滩上觅食小蟹。因栖息环境中动物不同,海蛙也吃虾、软体动物、鱼及昆虫,产卵于近岸临时性水洼中。

  “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海蛙,是保护海岸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王力军说,海蛙凭借其皮肤抗性和渗透调节机制才能栖息于红树林潮间带半咸半淡水环境中,它还是两栖类动物中非常特殊的类群,海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食物平衡,控制蟹类的种群数量,也为鸟类提供食物资源。

  海蛙生存面临挑战

  捕杀状况非常严重

  据洪美玲和王力军两位博士介绍,海南省的海蛙主要分布于海口东寨港、文昌市清澜港、儋州市新英港、三亚市河东河西区域、澄迈的老城、临高的后水湾等红树林下半咸水或咸水地区。红树林为海蛙的主要栖息环境,种群密度大约每平方米0.045只。海蛙在繁殖季节,常常因地制宜地在海水洼塘里产卵,直晒的阳光会使海水洼塘温度升高到40℃以上。然而,海蛙的卵和蝌蚪都能忍受高温照晒,这在蛙类王国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洪美玲和王力军两位博士经过初步调查发现,海口演丰镇、文昌、万宁、三亚、临高等部分海蛙分布地区存在捕捉、贩卖、食用海蛙的现象,并且在局部地区海蛙被沿海居民当成“美味佳肴”,海南海蛙种群的生存面临挑战。

  “一些沿海居民认为海蛙肉嫩鲜美、滋补身体而大量捕食,这是最让人痛心的”,王力军博士说,海蛙肉确实有独特风味,但渔民们不知道这种动物如果被大肆捕杀了,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链就遭到了很大影响,最终吃亏的可能是渔民自己。洪美玲博士称,错误的饮食观念导致海蛙这种肉味微甜的动物被渔民当成了捕猎对象,作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海蛙经常出现在一些沿海居民的餐桌上。根据2004年的初步统计,海蛙非法贸易价格在10-20元/斤,严重时海南部分地区非法捕捉贩卖量每月可达近500只。

  近年来,洪美玲和王力军两位博士带领10多名学生对海口市演丰镇、澄迈老城和临高后水湾等地的红树林区域生活的海蛙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这些地区的海蛙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海蛙的生存状态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王力军博士分析了海蛙种群数量减少的深层次原因,海南部分地区的居民大面积开发红树林发展养殖业,沿海家禽养殖业恶性发展,使海蛙的产卵及蝌蚪发育的适宜生境减少,海蛙的成活率大大降低(红树林周边的家禽养殖威胁了海蛙蝌蚪及幼体的生存)。海水养殖侵占了海蛙的生存环境,一些地区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忽视了对海蛙的保护,“人类的不当开发破坏了海蛙赖以生存的生存环境,结果导致海蛙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王力军博士对海蛙的减少深表忧虑。另外,红树林周边地区的河流和海水污染,使海蛙卵、蝌蚪和幼体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蜡皮蜥生存环境差

  每天近千条“葬身人腹”

  蜡皮蜥是一种在海南省沿海木麻黄林等环境中栖息的穴居蜥蜴类动物,曾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名录”中,2006年被海南省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但其数量在我省却以惊人的速度递减,仅海口每天将有近千条蜡皮蜥“葬身人腹”。目前已成为我国珍稀濒危物种。

  从四五年前,王力军博士等人就开始调查研究海南蜡皮蜥的生存状况,他们发现,海南沿海地区蜡皮蜥生境普遍破坏严重,非法贸易销售蜡皮蜥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而人们对食用蜡皮蜥存在的认识误区也给保护蜡皮蜥造成了困难。

  现在,海南省政府非常重视,2006年12月海南省政府将其列为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海南省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及海南省工商管理部门也加大了执法力度。“目前最为关键的是改变沿海地区居民不科学的饮食习惯,打击野外捕捉和非法贸易”,王力军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捕杀、食用蜡皮蜥。

  “海底鸳鸯”中国鲎

  随便捕杀太不该

  鲎是生活在深海里的一种动物,雌鲎和雄鲎几乎是海底最亲密的情侣,只要你见到它们,一般都会发现它们成双成对地游弋在湛蓝的海水中,形影不离。

  王力军博士介绍,鲎并非鱼类,它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节肢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其体形酷似马蹄,行动像蜘蛛,有人称它马蹄蟹或鲎珠,因其外形奇特,海南人喜欢称之为“海怪”。“鲎几乎都是成双成对的,是名副其实的‘海底鸳鸯’。雌鲎的前4条腿上,长着4把钳子,而雄鲎却是4把钩子,雄鲎喜欢把钩子搭在雌鲨的背上,让‘爱人’背着它四处旅行谋生。”

  “鲎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3亿年之久,它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王力军博士说,鲎是一类与化石三叶虫一样古老的动物,它饱受岁月的煎熬却没有多少进化,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生物的特征,因而常被称为“活化石”。鲎的血液中富含铜离子而成蓝色,它的血液可以制成“鲎试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于用检测食品的毒素。

  每到春深水暖时,成群的鲎乘大潮从海底游到海滩生儿育女。部分海南渔民熟悉鲎的行动路线,会在半路上布下渔网,鲎一旦遭到埋伏,就只好束手就擒。这些“海底鸳鸯”不论是从深海旅行到浅滩,还是被捕入“狱”,从来都是患难与共,“永结同心”,很多时候都是一块儿被提出水面。

  两博士携手研究共勉

  为保护野生动物尽力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洪美玲博士和王力军博士一直致力于海南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而对海蛙和蜡皮蜥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宣传,两人更是不遗余力。根据近年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两人向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WWF组织)提交了《海蛙生境质量评价和非法贸易调查》及《蜡皮蜥生境及市场贸易调查》等调查报告,基金会承诺提供一定经费资助他们保护海蛙和蜡皮蜥,而洪美玲博士和王力军博士有时甚至自己垫付经费宣传保护野生动物。

  其中,关于海蛙的调查报告细致地研究了海南省海蛙在野外的栖息地分布状况,对栖息地质量(主要包括水质、重金属污染等)进行评价,确定栖息地受危因素和影响因子;调查海蛙野外种群数量,结合体内重金属含量确定影响其生存的重金属元素,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方案以便有效地保护该物种。

  两位博士对海蛙和蜡皮蜥的非法捕捉和贸易情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积极督促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及相关执法部门林业加大清查贩卖和捕猎海蛙、蜡皮蜥的非法行为,加强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为提高海蛙、蜡皮蜥生活环境内的居民保护意识而奔走呼号。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曾就蜡皮蜥保护问题采访过王力军博士。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洪美玲和王力军其实是一对伉俪,他们俩有着共同的追求,在生物教学和生态保护方面携手共勉。作者: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