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大报恩寺地宫可能藏有玄奘头骨舍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9:14  中国新闻网

  7月17日,备受关注的南京大报恩寺塔地宫开启,撩开神秘面纱的一角。地宫呈圆形,直径2.2米,考古人员在第一层发现大量铜钱,将继续挖掘。曾有“天下第一塔”和“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的南京大报恩寺塔,系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于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与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等一道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图为考古挖掘现场。中新社发 王国安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千年铁盒打开后

  神秘宝塔闪耀金光

  南京大报恩寺地宫舍利函昨开启

  昨天,备受关注的金陵大报恩寺地宫铁函被正式打开。随着封住铁函的两层铁板被取出,一尊闪耀着金光的宝塔塔尖露出。

  6日9时30分,铁函开启工程正式启动。在国内多位著名考古专家指导下,千年铁函的两层铁质盖板被顺利取出。记者在现场看到,铁函内积满了略显浑浊的液体,露出一个由丝织物包裹、形状类似塔尖的物体。随着考古人员将铁函内积水抽取完毕,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顶部丝绸包裹,露出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宝塔尖部。

  对此,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介绍,初步分析,函内器物应当是一座宝塔。根据目测,宝塔高度不足1米,很可能在宝塔下另有乾坤。据他猜测,很有可能是此前随铁函出土的石碑上所记载的装有“感应舍利十颗”和“佛顶真骨”的“金棺银椁”。

  铁函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金陵大报恩寺地宫发掘经过

  备受关注的南京金陵大报恩寺塔地宫7月17日开启,在此之前它已经被尘封了近千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古金陵大报恩寺坐落在南京中华门外古长干里,这一带自古就是寺庙集中之地。根据上个月发掘出的碑文,这个地宫属于北宋的金陵长干寺,这座寺庙修建于1011年。此后历代在原址上兴建寺庙。

  经常与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等并提的金陵大报恩寺塔,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当时,明成祖为纪念其生母,建大报恩寺及9层琉璃宝塔,征集了天下夫役工匠10万余人,耗银248.5万两,历时19年才完工。这一恢弘建筑在存世440多年后,于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猜测被毁的大报恩寺塔地宫下埋藏着众多惊世宝藏和文物,但到底有些什么文物,一直没有肯定的答案。

  从去年开始,南京市文物考古队伍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定了大报恩寺遗址范围并发现了大报恩塔的地宫位置。此后,社会各界尤其是考古学界、史学界就对地宫十分关注,期望通过考古发现厘清明成祖朱棣生母到底是谁等历史谜团,有专家甚至称,大报恩塔地宫的考古发现将有可能改写现有明史。

  函中可能有玄奘的头骨舍利

  根据史书记载,大报恩寺塔地宫之内可能藏有玄奘的头骨舍利。而根据考古经验,在佛刹地宫之下往往藏有盛放高僧舍利的舍利函。

  尽管早已预料到可能会挖出舍利函,但当这座地宫的舍利函出土时,在场的考古人员还是大吃一惊。这个铁函约0.5米见方,高度约1.34米,下面连有一个20厘米厚的石板底座。体积之庞大超藏有佛指舍利的法门寺铁函和藏有佛螺髻发的雷峰塔铁函。

  考古专家介绍,铁函的正式名称叫盠顶宝函。按照等级规格,金陵大报恩寺与法门寺同属皇家最高级别的寺院,但法门寺铁函长度不到0.3米,雷峰塔的铁函长度也不过0.35米。相比之下,这座地宫出土的铁函之大非同寻常。

  更令考古专家心跳的是,在铁函四周的石碑上还发现了“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的字样。

  低温、充氮模拟原有环境

  因为锈蚀严重,第二层铁盖很松,开启时必须要小心翼翼保证它不滑落,否则势必会伤到函内存放的物体。“这层铁板的情况糟得多,只有几处还连接着,所以很担心会下滑,砸下去。”

  直到昨天中午11:48,第二层盖板终于也掀开。这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满满一箱的水。“这应该是千年来渗透进去的积水。里面还有不少铁锈。”令人兴奋的是,浑浊的水里露出一些东西,像鼓起来的黑色塑料袋。

  看到这样的景象,南京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蒋赞初也激动起来:“这应该是丝织物,南朝一些高规格舍利塔中的重要物件,外面都是用锦绣一层层包裹起来的。梁武帝当年就是用‘九重锦绣’来包的。”

  现场考古人员用针管取了水样之后,开始抽取铁函内的水。记者看到,一根细细的管子伸进铁函的千年积水,水抽取的速度非常缓慢,抽取时还设置了过滤网,防止文物碎片和水流一起被抽走。

  一切都在缓慢而细致地进行。

  13:01,抽了大概10分钟左右,铁函里的水位仅降低了10厘米左右,但中间露出的部分,已经依稀可以看出塔顶的形状。这时候,考古工作人员却突然停止抽水,并在铁函口四周铺上白色棉布,并抬来一块玻璃,将铁函盖了起来。

  “文物刚出土的时候是最脆弱的,环境改变太迅速,会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坏。“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解释,越是到关键时候越要冷静,里面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众人期待的塔,用丝绸从底部一直包裹到了顶部,而在文物中,丝织物非常“娇气”,很容易氧化损坏。因此暂停抽水,同时向铁函里充氮气,排出氧气。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