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铁函下仍有宝 考古继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12:26  新闻晚报

  

铁函下仍有宝考古继续

  随铁函出土的“金凤凰”

  

铁函下仍有宝考古继续

  随铁函出土的水晶球

  

铁函下仍有宝考古继续

  专家现场开启铁函 扬子晚报供图

  

铁函下仍有宝考古继续

  丝织物掀起一角,可以看到鎏金塔的塔心部分。专家表示,为防止稀世宝塔暴露在空气中遭到损坏,丝织物不能完全打开

  □综合新华社、金陵晚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报道

  金陵大报恩寺塔,这座南京历史上最古老的皇家寺庙,历经沧桑,见证了数代王朝的兴衰荣辱。它的辉煌和消失一直是未解开的谜。7月17日,备受关注的大报恩寺塔地宫开启撩开神秘面纱的一角。全国罕见的高1米、长宽各0.5米的铁函在众多武警护卫下深藏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地库。

  那么铁函中是否真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佛顶真骨、七宝阿育王塔等珍宝呢?昨日记者全程见证了大报恩寺地宫“神秘铁函”开启全过程。

  【开启现场】

  9:05现场戒备森严

  昨日早晨9点,南京博物馆门口就戒备森严,所有进出车辆都严格检查。从大报恩寺地宫遗址出土的千年铁函,就在这里揭开神秘面纱。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成殿左侧警戒线已经拉起,南京市公安局文保处的干警们全部到位。

  9:32工作间恒温恒湿

  铁函开启工作正式开始。此次大报恩寺地宫遗址考古领队,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对现场情况作了介绍。

  祁海宁介绍,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开启铁函的整个环境都在模拟原先在地宫里的环境。记者也留意到,放置、开启铁函的这个整理室非常狭小,仅几平方米,灯光昏暗,泛着黄光。“这里的温度只有22摄氏度,湿度也与原先的地宫一样;灯光也有讲究,不能有强光照射,以免损坏纸质文物或丝织品。”

  9:47铁盖下有第二层盖板

  现场考古人员将函盖与铁函之间的缝隙清理干净完毕。一位考古人员用铁锨翘起函盖的一角。所有人都盯着那个长满了铁锈的铁函,7名考古队员齐心协力将函盖抬起。

  足有5厘米厚的盖板,掀起了一条缝。眼前的状况却令考古专家一怔:里面黑褐的是什么?像是塞了满满一箱子土!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用手摸了一下,发现竟然是又一层金属盖板!考古人员用手指探了一下,发现金属盖有3厘米厚。

  “双重铁函,这种情况还没见过。”曾主持陕西法门寺地宫挖掘的考古学家韩伟说,“一般来说,重数越多,也表明受到的礼遇级别越高。”

  11:48丝绸包裹文物初见

  因为锈蚀严重,第二层铁盖很松,开启时要小心翼翼保证它不滑落,否则会伤到函内存放的物体。

  直到中午11点48分,第二层盖板终于被掀开。这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满满一箱的水。

  “这应该是千年来渗透进去的积水。里面还有不少铁锈。”令人兴奋的是,浑浊的水里露出一些东西,像鼓起来的黑色塑料袋。看到这样的景象,南京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蒋赞初也激动起来,“这应该是丝织物,南朝一些高规格舍利塔中的重要物件,外面都是用锦绣一层层包裹起来的。”

  这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将积水排干。透排水工作进度很慢,10分钟才下去10厘米,随着水面降低,铁函内的宝物越来越清晰。

  南京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解释道,之所以要慢慢的将铁函里的积水吸出,主要是想随着水位降低,让宝物慢慢浮出水面。

  12:10两层铁盖板被取出

  当水位下降10厘米左右后,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用封条铺设在铁函壁顶的边沿上,再在上面放置了一块玻璃板,将氮气引进到铁函之中,吸收氧气,创造文物“生活环境”。

  祁海宁解释,随着铁函第二层金属盖的揭开,可以看到宝物就在大家面前。从已经露出水面的部分看,很可能像大家之前预料的那样是一座塔,而外面的丝质物很可能是从塔的底部包裹到塔尖部分。埋在地下这么长的时间,不论是塔还是丝质物都非常脆弱。为了不让它们因为外面环境的变化过大而损坏,他们将铁函用玻璃密封起来,向里面输入氮气,将铁函内充满氮气排出空气,模拟地下环境。而在铁函一侧,摆放了一个架子,里面放满了培养皿、干燥皿、除氧剂等物品,这些物品都是用于保存文物。

  16:15铁函内积水被抽干

  铁函内积满了略显浑浊的液体。4个多小时过去,工作人员终于将铁函内积水抽取完毕,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顶部丝绸包裹,露出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宝塔尖部。露出的一小部分塔身泛着光,即使是一个角,雕刻也很精美。

  这时,考古工作人员已经能完全确定包裹内的文物是塔,但对于塔的具体尺寸暂时不清楚。

  16:48鎏金宝塔泛出幽光

  一步步的清理,到下午5点左右,铁函开启工作接近尾声。可以说,铁函开启不仅满足了我们所期待的,而且带来了惊喜。

  当目光落向铁函内部时,记者顿时被蓝色幽光所吸引,包裹着宝塔的丝绸泛出柔和的蓝色光泽。考古工作人员掀起丝绸包裹一角,缝隙处露出一座鎏金塔的塔身:经历千年却依然光亮如新,上面刻着精美的纹饰,在丝绸包裹的蓝光映射下,带着一种久远的神秘的宁静。塔心是鎏金的,下面包裹着两层丝绸,丝绸上面被淤泥和铜钱压住了,必须用最安全的办法先把丝绸进行好好的保护,才能打开,看到塔的真面目。

  “太好了,这个太好了!”陕西来的考古学家韩伟忍不住惊叹。他介绍,这是一座鎏金宝塔,保存完好,颜色非常鲜艳。

  华国荣介绍道,从目前情况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座鎏金塔,约有铁函一半高。也就是说,鎏金塔高度在70厘米左右。

  20:00铁函里仍留着悬念

  一位进入现场的人员透露,丝绸包裹的金塔下面还有类似铁函之类的文物。这座鎏金塔内存放的是什么稀世之宝?是塔中塔?疑问接踵而至。

  目前专家正研究进一步的考古方案,金塔下面的文物今天有望揭开谜底。

  【文物展示】

  昨天,地宫出土的其它文物也首次进行了展示。记者了解到,在地宫古钱币堆里,目前出土了三颗水晶珠。在清理铁函时,其外围土层粘着一个凤凰形状的钗钏。南京大学将赞初教授介绍,隋珠是非常有名气的供物,而凤凰形状的钗钏也很精致,小巧玲珑,从质地上来看,是铜制镏金的,这些虽不出于铁函内,但也都非常珍贵。

  鎏金凤凰和水晶球

  此次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发掘中,除了在石函上铺有唐宋钱币外,还在钱币中间发现了三颗圆珠子,一颗最大的藏在石函上方,表明石函的等级很高,另一颗中等的放置在石函底部。南大史学泰斗蒋赞初先生看过后认为,“这是水晶球,是佛教的七宝之一。”另外,还出土了一件金器,一看就是凤凰造型,很典型,虽然不大,但却十分完美。此次,出土了如此尊贵的“金凤凰”,把以凤凰为名称的凤凰卫视吸引来了。

  蒋老介绍说,这是铜制鎏金的金器,出现在地宫里,表明非同寻常,因为凤凰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长干里一带,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据史料记载,南朝时期,佛寺多达700座以上,难怪赵朴初先生说,南京是佛教的中心。

  【专家分析】

  史学泰斗蒋赞初:

  大报恩寺遗址下有4个地宫

  “七宝阿育王塔”的“七宝”是哪七宝呢?前面本报在史学泰斗蒋赞初教授揭秘篇中介绍,大体上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为七宝,将之作成“微型宝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蒋老曾说过,南朝高规格的佛塔舍利都是用锦缎包裹的,梁武帝在复建长干寺时,就是用“九重锦绣”包裹了地宫里的舍利和供奉物。唐朝润洲刺史李德裕从禅宗寺塔的地宫中得到一批舍利,也是用“九重锦绣”包裹放置金棺银椁里,此次铁函里的“微型宝塔”也同样被证实是用丝织物包裹的,是否是“锦绣九重”,要等水完全抽干后方能确定。

  那么这个露出水面的“微型宝塔”是否就是碑文上记载的“七宝阿育王塔”?蒋老认为,大报恩寺遗址上可能有4个地宫,一个是最早的阿育王塔地宫,两个是梁武帝复建塔时的南朝长干寺地宫,再一个就是至今没找到的明成祖朱棣建的大报恩寺地宫。铁函究竟出自哪个地宫要等开启工作全部完成后,对文物进行进一步研究考证才能作出最后的结论。

  南京地方志研究专家马伯伦先生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测,“上面的塔里就是大家最揪心的佛舍利,佛顶真骨,佛发和佛指甲,而塔下为什么还有一个四方形的物体呢?他认为,这个物体也许是这座微型宝塔的地宫,里面盛装了北宋复建长干寺时,所挖掘地宫里的圣物。同上面的七宝塔一起埋入铁函中。

  而陕西专家韩伟认为,“从露出包裹丝织物的部分看,这是一座楼阁式的塔,这种塔形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塔下也可能还是个函,可能是金函,但银函的可能性比较大。里面的宝物可能早到东晋时期,由于“微型塔”本身装不了太多的圣物,塔下的函才能放更多的宝物。他认为,“可能历代供奉的宝物都在这个函里。因为金陵长干寺是传承有序的,历史上每次复建和重建都有记载。”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