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文化地标轮流转 见证香港文艺成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01:42  中国新闻网

  近年,香港政府积极筹建位于尖沙咀新填海区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 图为二零零七年九月的西九龙。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香港八月七日电 题:香港文化地标轮流转 见证香港文艺成长

  作者 张鹤群 国华

  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中西文化荟萃,市民教育水平高,文化活动在香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相应的也有许多重要文化活动场所。

  在二次大战前后,粤剧是当时大多数香港市民参与的文化活动,粤剧有两种表演场所,一种是戏院,一种就是在中国传统酬神祭典如太平清醮等节日中,主办单位所搭建的戏棚。

  由于戏棚属流动性质,姑且不谈。至于戏院,香港历年来都有许多能够表演粤剧的著名戏院,例如太平、利舞台、普庆等,可算是早期的文化地标。

  这些戏院不但为名伶提供演出场地,也为培训历届粤剧新秀作出很大贡献。可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粤剧发展停滞,加上当地兴建了不少剧院,原本的大型戏院惟有转型为电影院,有的甚至倒闭,现在只剩下北角的新光戏院继续有粤剧演出。

  一九六二年,香港在中环兴建了主要用作西式艺术表演的香港大会堂。由于当时的年轻人对欧美文化的兴趣逐渐浓厚,大会堂就成为了香港的文化活动中心。

  在那里,市民除了可以欣赏戏剧、音乐、舞蹈等节目外,还可以听讲座、看展览。一九七三年的第一届香港艺术节、一九七七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大型活动都曾经在大会堂举行。此外,香港大会堂附设全港第一间图书馆,供市民借阅书籍,由于大会堂设施的涵盖范围甚广,成为老少咸宜的好去处。

  大会堂的文化地标地位至九十年代才被位于尖沙咀的文化中心取代。文化中心于一九八九年建成,内设大型音乐厅、剧院等,规模比大会堂大。

  其中,音乐厅有二千多个座位,并设有全球第二大的管风琴,许多国际级乐团都是音乐厅的常客。大剧院共有一千七百多个座位,内置旋转换景系统,还有可以同时容纳一百多名乐师的音乐池。文化中心举办的表演节目甚多,每天晚上,尤其周末观众如潮。

  随着七十年代起大力推动的文化活动,香港现在各区都有艺术表演场地,比较大型的有葵涌剧院、西湾河文娱中心、沙田大会堂等,既让居住在各区的市民都有欣赏艺术表演的机会,也同时增加了表演者献技的机会。

  近年,香港政府积极筹建位于尖沙咀新填海区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据了解,政府计划在艺术区兴建三个剧院、四个博物馆、一个最少一万平方米的艺展中心,以及一个能容纳最少一万人的演艺场馆。

  特区政府曾经参考过西班牙毕尔包、英国伦敦等地的艺术区,希望西九艺术区能汇聚艺术、文娱、消闲设施于一身,以使香港成为亚洲文化艺术中心。 (完)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