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围城》荣高棠:中国体育之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01:46  燕赵都市报

  ■出镜人物:荣高棠

  河北霸州人。中国第一位接受奥林匹克勋章的人,第一位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的秘书长,第一位带领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的团长……他被体育界和新闻界称为“中国体育之子”。

  "奥运是二舅心中的梦想"

  本报记者 程建辉

  “每次看到电视里的奥运节目,总能想到二舅的音容笑貌,想到二舅为中国体育作出的巨大贡献。”8月2日,霸州市一中书记张子华告诉记者。而张子华所说的二舅,就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荣高棠。荣高棠对新中国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对乒乓球运动的崛起功绩卓著,为中国最终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奠定了基础。

  ■讲述人:张子华

  荣高棠的外甥、霸州市第一中学书记。

  ■亲人述说

  8月2日,记者驱车前往霸州市,找到了荣高棠的外甥、霸州市第一中学书记张子华。谈及二舅荣高棠,张子华一脸的怀念。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二舅的遗像,慢慢摩挲,向记者回忆起了他印象中的荣高棠。

  ■印象:“总拉着我问家乡发展”

  张子华说,二舅原名荣千祥,他们那一辈儿兄弟三人,姊妹两个。张子华的母亲荣玉俊在家中最小,自己幼年时对二舅的印象大多来自母亲等人的描述。他听家人说二舅自幼聪颖好学,在学校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让家里人扬眉吐气的是二舅在20岁那年考进了清华大学外语系,并且接受进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年幼的他对二舅充满了崇拜之情。

  “二舅很关注家乡的情况,每次我去看望他时,他都会拉着我问家乡的发展,家乡人的变化。像家乡堂二里镇的北大庙、桥口、小五天这些老地名,他也一直都记得。”张子华说。

  张子华回忆,二舅的身体一直很好,年过90仍然腰不弯,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面色红润,走路毫无蹒跚衰老之感。“2006年霸州第一届文化艺术节开幕时还计划邀请二舅来,二舅当时听了很高兴,可是却因为感冒没能参加!没想到一场感冒却让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张子华说起荣高棠的去世,眼角湿润了。

  ■感慨:“他的一生都给了体育事业”

  张子华回忆,荣高棠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体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荣高棠担任团中央秘书长、书记处书记,负责筹备召开了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全国青联代表大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筹备召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建立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第一个领导机构,并出任副主席兼秘书长。成为我国第一代体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1952年7月,以荣高棠为团长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在奥运会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随后代表团实地考察前苏联的体育事业,回国后向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振兴体育的建议,设立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把体育作为一项国家大事管起来。

  当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荣高棠任第一任秘书长。1954年后,他历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党组第二书记,始终协助贺龙具体负责全国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1979年恢复工作,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

  1983年9月16日,为表彰荣高棠对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和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体育交往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将银质奥运勋章授予他。他成为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因此被体育界和新闻界称为“中国体育之子”。

  ■圆梦:“奥运情结一直在他心里萦绕”

  ◇第一次率队参加奥运会

  张子华至今还记得,二舅对他讲述的第一次率队参加奥运会的事情。1952年7月18日,第15届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组委会向中国发出邀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奥委会发出的第一次邀请,不过在荣高棠看到电报时,奥运会还有几个小时就开幕了。

  “二舅说当时关于去不去的问题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好不容易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应该去;也有人认为中国运动员水平不高,去了会给新中国抹黑。”张子华回忆道。

  由于事情重大,荣高棠写了份报告请示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简单地批了两个字:“要去”。荣高棠火速拟定名单,调兵遣将,由足球、篮球两支队伍和一名游泳选手组成的赴奥运会代表团诞生了。7月29日上午,中国代表团到达芬兰,因为迟到只有吴传玉参加了游泳预赛,但由于晕机没能进入决赛。

  “二舅说这一次参赛充满了遗憾,但是他们完成了周总理交代的任务,因为周总理在他们来之前曾指示:‘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

  ◇北京申奥的那些日子

  张子华说,1993年9月23日,荣高棠作为特约嘉宾坐进了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北京电视台的直播大厅,观看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情况。

  当萨马兰奇念出‘北京……’时,荣高棠兴奋地站了起来。不过很快他就听到了其他4个城市的名字,才明白是在对申办城市致谢。在后来萨马兰奇宣布悉尼获胜的时候,荣高棠当时一下子就愣住了。

  那次中国申办奥运会仅以2票落选,但荣高棠的奥运情节却更加浓烈了。他当时就渴望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他认为到2008年我们的综合国力会增强,体育运动水平也会提高,申办奥运会就会有更大的把握。

  2001年7月13日,荣高棠早早坐在电视机前,这一次萨马兰奇又一次念出北京,北京申奥终于成功了。“二舅的夙愿终于圆了。”张子华为荣高棠的梦想成真感到欣慰。

  ◇他没等到北京奥运会的现场

  荣高棠一直企盼着自己能看到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在申奥成功后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老干部欢庆会上,他还跟别的老同志说2008年以前,谁都不许走,好好活着,能为北京奥运做点儿什么就做点儿什么,就算什么都干不了了,也要到奥运会现场去呐喊助威。可荣高棠没等到就先走了。

  为中国的奥运奋斗了一辈子的他,好不容易把奥运盼到了家门口,他要人们好好地、健康地活着,要亲眼看看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可是,他自己却看不到了。

  ■老友回忆

  讲述人:张彩珍,曾任国家体委副主任

  “他把半个体委搬进乒乓球队”

  荣高棠不仅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体育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协助贺龙同志开展各项工作,使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很快摆脱了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局面,并且缔造了一个乒乓王国。至今人们还能清晰记得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世界男子单打冠军后给全国上下带来的震撼。

  从1956年开始,荣高棠主抓乒乓球。当年中国第一次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时候,负责体育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就看到了中国体育事业的突破口,当机立断决定从抓乒乓球入手。从此,荣高棠就一心扑在乒乓球事业上。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中国在1961年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了男团冠军、男单冠军、女单冠军。

  为了准备这次锦标赛,荣高棠亲自下到乒乓球队蹲点,并且担任蹲点小组组长,组员有竞赛司司长李梦华、球类司司长张之槐、全国乒乓球协会主席陈先等人,还从省市体委借调了几位领导干部,当时人们都惊呼,荣高棠把半个国家体委都搬到乒乓球队了。

  如今,中国乒乓球运动创造了近半个世纪长盛不衰的奇迹。追究根源,当时蹲点人员之一,后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张彩珍回忆说:开始是懂行的领导同志荣高棠、李梦华,后来是内行的领导徐寅生、李富荣,基本是这样两代人领导管理,让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

  ■老乡讲述

  讲述人:张志英,61岁,曾任霸州市体委主任。

  “竹叶青青不肯黄”

  “以前每年我们都要到北京去看望荣老先生,先生最大的夙愿就是看到奥运会在本国举办,没想到先生没有等到这一天。”提到荣高棠的提前离去,霸州市61岁的“老体育”张志英感到很遗憾。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张志英曾任当地的体委主任,因为工作关系及老乡情谊,能够经常接触荣高棠。

  “荣老一直十分关注家乡的体育建设,当时霸州正在争列全国体育先进县,荣老给了家乡很多的建议和帮助。”张志英说,“当时整个廊坊市都没有一家全国体育先进县,体育水平相对落后。按照要求,全国体育先进县必须达到‘两场一池一馆’的硬件要求,即一个篮球场、一个田径场、一个游泳池以及一个综合训练馆。但是当时地方资金不足,无法开展建设。得知这个情况后,荣高棠多方联系,帮忙解决了资金问题。”

  张志英说,荣老特别关注场馆的建设情况,多次督促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场馆建设。综合训练馆建成后,荣高棠还亲临现场参加了剪彩仪式。

  “霸州终于通过了全国体育先进县的考核,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回忆当时的情况,张志英依然非常自豪。

  “多亏了荣老对家乡的关注,霸州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张志英感慨万千。“当时荣老参观霸州综合训练馆时,上下楼都不让人搀扶,说自己能行。”张志英说,每当忆起荣老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他神采奕奕、指点体育河山的神态。

  “我今年61岁了,每天坚持上午写书法,下午打乒乓球,这些都是向荣老学习的。”在张志英家中书房,悬挂着一幅十几年前荣高棠为他而写的书法作品:“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寒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字时是在1989年春天,在荣老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欣欣向荣的,他更希望自己家乡的体育事业也一样繁荣。”张志英深情地回忆。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