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史学家称“海藏咽喉” 湟源主打文化旅游“航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06:4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湟源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吃透县情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理清发展思路,循序渐进,打造文化旅游"航母",使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城镇建设投资达到8000多万元。

  湟源县地处农牧业和汉藏文化的结合部,是内地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地区的交通要道,被史学家称之为"海藏咽喉"、"海藏通衢",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区位优势,在这里留下了颇多的文化资源。昆仑文化、中原文化、农耕文化、卡约遗址、宗教寺院和文成公主进藏和亲而得名的日月古迹,西北地区保护最完整的城隍庙,以及茶马互市的重要驿站,当时商贾云集、贸易极为活跃的明清老街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加上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和勤劳智慧的湟源人民长期以来对大自然的辛勤耕耘,使境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比比皆是,多达150余处。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优势,无不为该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和产业优势,湟源县委、县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看问题,站在全省看湟源,全面分析现状后,紧紧围绕大西宁的旅游发展模式,把壮大县域经济的落脚点放在"旅游兴县"的战略高度上,提出了"整体规划,突出特点,挖掘资源,打造品牌"的思路。邀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切合实际地制定出台了《湟源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案》,树立起了"市场为导向,以保护性开发明清老街为突破口,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搭建文化旅游产业框架,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意识。经过几年的努力,将在全县初步形成以明清老街为主线,以日月山、宗家沟、北极山、人民公园、石刻公园等周边景点为辅线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逐步将旅游业融入到大西宁的旅游圈中去。

  基于思想认识上的大提高、大跨越,从去年以来,这个只有14万人口的小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着力挖掘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排灯艺术,打造中国排灯艺术之乡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投资2100万元,新建了一处融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石刻文化公园。同时,全面开展了明清老街的保护性修复开发工作。这项以恢复老街原貌,重显昔日"茶马互市"雄风的工程,将明清老街和丰盛街作为贯穿城隍庙、文庙、关帝牌坊、火祖阁等的整体修复和北极山庙群修复融为一体,修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茶饮休闲区、休闲购物区和入口广场、文庙广场、火祖阁广场、东城壕什字。同时,结合城隍庙、文庙、关帝牌坊等的保护,重建西城门、三个牌坊、文物展示中心、丹噶尔府衙、洋行等。沿街还设置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拴马桩、栓马环、马车、府衙前的石狮等。目前,这项总投资为6893万元的修复工程,已完成投资1900万元。新建修缮了城门、第一牌坊、城隍庙照壁、文庙照壁墙等。其中,文物展示区商铺、民俗宅院建筑、县衙、洋行等正在加紧兴建中。随着这些工程项目的逐步完工,使往昔"小北京"的繁荣景象日显雏形。吸引了诸多县内的百姓和外地的游客,凡到此地驻足的人们无不夸口称赞。

  今年,湟源县将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完成明清老街保护性开发一期工程、东风路、北大路新建工程。启动滨河路景观带和北极山公园建设,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实施一批小街小巷道路改造工程,继续抓好主要街道和重点地段的亮化美化工程,城镇建设投资已达到8000多万元。 (作者:陈有仓)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