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光明”的未来更光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9日07:04  深圳特区报

  

“光明”的未来更光明
新区建设,规划先行;博采众长,大胆谋划。本报通讯员 朱坤伟 记者 邱海彬 摄

  本报记者 李文生 钟润生

  一路激情一路歌,长风破浪在今朝。

  深圳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历史时刻,2007年5月31日下午,在宝安区召开的干部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宣布:在光明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成立光明新区,管理宝安区光明、公明两个街道。这是市委市政府着眼新阶段、增创新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构建适应区域协调发展新体制的重大举措。光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筹建任务,8月19日正式揭牌运作。

  今天,光明新区揭牌运作一周年。一年来,新区上下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的发展定位,谋新篇、布新局,以科学的发展理念统筹各项工作,迈出了新区发展坚实的第一步,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科学定位 ——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

  光明新区的未来,承载着市委市政府交付的历史重任。

  今年1月28日下午,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从深圳新一轮大发展的战略和历史高度,对光明新区提出了“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的发展定位,要求新区上下牢记重托,不辱使命,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区的科学大发展。市长许宗衡提出,要将光明新区打造成深圳新时期重要经济增长极,光明新区要在城区发展新模式方面大胆探索,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光明新区工作领导小组,许宗衡市长亲自挂帅,协调解决新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一年来,市人大、市政协对新区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市直各部门和宝安区给予了大力支持。

  同时,以全新体制机制设立的光明新区,注定在全市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中扮演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光明新区先行推出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探索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要以建设绿色光明新城为突破口,高标准规划建设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城区;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探索城区发展新模式;等等。

  规划先行 ——“绿色”将成新区名片

  新区建设,规划先行。

  光明新区是个新生事物。如何按照市委市政府寄予的期望和重托,规划好、设计好光明新区的未来发展,是光明新区首要的基础工作。新区成立伊始,就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组团前往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以及新加坡、阿联酋等国际一流城市考察学习,博采众长、大胆谋划,基本形成了新区的发展思路。

  在发展战略上,坚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区开发拉动新城建设的新路。在发展目标上,坚持“五高”,即高品质环境、高科技项目、高档次设施、高素质人口、高水平服务。在开发时序上,努力做到“四先四后”,即先规划后建设,规划优先,稳定规划,维护规划刚性;先地下后地上,打造城市“共同沟”,确保地下管网几十年不落伍;先修路后开发,拉开新区建设的骨架;先绿化后发展,构建城市生态区间,提升整体环境品质。在发展举措上,坚持“五个创新”,即创新发展理念、创新规划思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

  同时,新区以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超前性”为目标,将“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建设理念贯穿规划始终。目前,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三大规划基本完成。确定专项规划40个,路、水、电、气等23项专项规划已开展编修,中水及雨洪利用、城市共同沟等多项规划已基本完成。中央公园规划设计采取国际招标形式,19家国际咨询机构提交了方案,最终方案已敲定。

  另外,新区“绿色新城”建设已列入市重点课题,《绿色新城纲要和实施方案》及绿色空间、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等6个专题报告已基本完成。今年3月31日,市政府与建设部签署协议,新区被列为全国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毫无疑问,“绿色”将成为新区的名片。

  产业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产业第一,能快则快。

  一年来,光明新区坚持“产业第一”原则,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新区的土地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来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上半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7%,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9.9%,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一批重点产业项目顺利建成。世纪晶源一期、华映显示一期、日东光学一期、莱宝高科等项目已投产,拓日、九洲等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近期将投产,其中华映显示上半年实现产值22.57亿元,同比增长180.7%,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10%。

  一批高端项目即将落户。目前,已有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向新区正式提交了落户申请。这些项目包含市重点项目、海内外上市企业和民营领军骨干企业等,涉及半导体及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及医疗设备、太阳能、电子通信及软件等领域。其中,杜邦薄膜等高新技术项目已落户,研祥智能等第一批21个高端项目已通过评估论证,正进行用地申请。这20个项目总投资约88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约311亿元,税收37亿元。

  三大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模具、钟表、内衣三大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14家内衣企业、亿和精密模具已正式投产,3家上规模钟表企业入驻,其中内衣基地2008年预计产值50亿。

  投资拉动 ——光明新城建设全面启动

  项目优先,投资拉动。

  成立光明新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光明、公明片区落后的城市面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此,一年来,新区十分注重加大投入,2008年新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93亿元,同比增长34.5%,其中政府投资21.6亿元,市级政府投资12.6亿元,新区政府投入9亿元,创历史新高。

  光明新城建设全面启动。5月12日,中央公园、广深港客运线光明站等项目正式开工,迅速拉开新区大建设、快发展的序幕。市重点工程——塘明、华夏、松白、观光、光侨等5条城市主干道提高到特区市政道路标准,并率先实施综合管沟工程,新区将成为深圳市第一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综合管沟工程的区域。目前,3条道路已全面开工,塘明路已完成工程量的近40%、华夏路完成工程量的近30%,高新园区道路正抓紧施工。

  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顺利。市重点工程燕川、光明污水干管工程分别完成形象进度的46%、50%。合水口等三大茅洲河排涝泵站已开工建设。明湖公园等8个公共配套项目前期已全面开展,部分项目年内可动工。

  拆迁工作加快推进。结合新区实际,成立了临时机构“拆迁办”。“整体拆迁、统建上楼”工作正加快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塘明路、华夏路等重点项目拆迁工作基本完成。

  体制创新 ——精简高效的行政架构基本形成

  创新是新区的根,是新区发展的灵魂。

  新区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产物。作为深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作为一个拥有新的体制、新的机制的地区,新区严格按照“大部门、大综合”制的要求,在制度建设上大胆突破,努力构建一套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工作重心错位布局,管委会工作重心放在定方向、抓大事、谋全局,主要考虑城市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社会管理以街道作为直接责任主体,管委会主要是定目标、定责任、抓监督、抓考核。做到各有重点,确保各项工作都能抓得住。

  机构设置力求精简,科学统筹。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分线设置单独的科室;对社会事务工作,分块设置科室,做到力量集中,合理使用。实行科室A、B角制度,做到科室分工不分家,上下互动,左右联动,角色互补,确保各项工作不缺位。

  强化管理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安居乐业。

  新区自成立以来,按照“重心下移、指挥靠前、属地管理、错位布局”的原则,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新区采取强力措施,切实加大对涉黑、涉毒等恶性犯罪打击力度,刑事案件发案率直线下降,破案率明显上升。为实现新区治安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打造成深圳治安“首善之区”,今年7月开始,新区联合市公安局,在新区开展为期半年的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联合行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禁摩”和“围合式”小区建设工作,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对各类安全隐患实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共整治安全隐患7000多处,取缔、查封的安全隐患场所1200多家。进一步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取缔黑煤气44家、无证医疗机构45家、黑网吧305家、无证经营娱乐场所33家。深入开展查违行动,并开展为期半年的“保水护电”专项行动,拆除违建近3万平方米。

  民生为本 ——“年年暴雨年年涝”将成历史

  关注民生,凝聚民心。

  众所周知,光明地区是我市华侨、侨眷的集中居住区,有8000多归侨侨眷。光明华侨农场,前后经历了15次体制变更,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民生问题尤为突出。群众住房难、就业难、生活困难,其中低保人群达4498人,1415户,占全市低保人群的三分之一。新区成立后,对事关民计民生的各类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共清理出10类19宗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已调处完毕7宗。64宗劳资纠纷引发的集体上访妥善解决,调处成功率100%。

  2008年,新区75%以上的公共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其中投入资金4.95亿元,兴建10大“民心工程”,共14个子项目,涉及文教卫等多个方面,基本涵盖了新区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今年6月,我市遭遇“6·13”特大暴雨和“6·25”台风,光明新区灾情尤为严重。灾情发生后,新区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0万元,对河道进行清淤及完善排水设施,建设临时应急泵站,储备防汛防洪物资。8月1日,市政府投资、光明新区组织建设的三个永久泵站建设正式开工,光明新区“年年暴雨年年涝”将成历史。

  ……

  一年匆匆过,扬帆正当时。

  “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创新体制、改善民生,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是事关新区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将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坚定不移地把新区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稳步推向前进。”谈到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田夫了然于胸。

  可以预见,光明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

  坚实的一步

  本报评论员

  一年前的今天,光明新区正式揭牌运作。一年间,新区的建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向市委市政府和广大群众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成立光明新区,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构建适应区域协调发展新体制的重大举措。进入新时期后,日益发展壮大的深圳,面临着土地、资源和能源等诸多发展瓶颈。如何拓展新空间、创造新模式?成立光明新区就是市委市政府为此做出的有益探索。光明新区虽然基础较差、底子较薄,但生态环境良好,土地储备也较丰富,成立新区不但能造福当地百姓,有利于特区内外一体化,更重要的是创新发展理念、规划理念、产业模式、管理体制,以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新的路径。

  “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是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对光明新区的寄望,也是推动光明新区迈出成功第一步的重要思路。被列为全国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一批高新技术的重点和高端产业落户,75%以上的公共财政用于改善民生……一年来的新气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新变化来自于新思路,紧紧围绕“绿色、创业、和谐”的主题,光明新区奏响了新的发展乐章。规划先行、先绿化后发展、产业第一、项目优先、民生为本……光明新区在探索城区发展新模式上大步前进,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香饽饽”,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使新区吸引力大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双轮驱动”,有望使光明变成深圳新时期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光明新区迈出成功第一步,大胆的改革创新功不可没。新区的条件特殊、使命特殊,势必要有新的举措强力推进。为此,市委市政府鼓励光明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一年来,我们看到新区采取的一项项创新之举:以“大部门、大综合”,严格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能,减少行政层级,实行管理扁平化;重心下移、科学统筹,以更少的人办更多的事,管委会定目标、抓监督,社会管理则下放到街道,各有重点、各不缺位。新体制带来新活力,光明新区因为创新而更富生机。

  光明新区有了个良好的开头,相信随着改革创新的推进,光明新区必将创造更光明的未来。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