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古城宁波增添新的文明韵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9日07:04  深圳特区报

  

古城宁波增添新的文明韵律
古老的建筑现代的气息。美丽的夜景。
古城宁波增添新的文明韵律
古城宁波增添新的文明韵律
在少年科技馆里发明创造。
古城宁波增添新的文明韵律
老人们在阅览室里读书看报。

  深圳报业集团特派记者组 张 晓冯 庆/文 王兰君/图

  走进宁波,这里有着太多令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传奇:历史名城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商业名城宁波是中国商人的发祥地,这里出过“船王”包玉刚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工商巨子;侨乡宁波,有30多万宁波籍人士旅居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名城宁波,地灵人杰,近现代史上出过许多名人的宁波,仅两院院士就培育出了90多位。

  但是,在宁波市民心里,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城市还有着自己最骄傲的一面:宁波是一座文明之城!

  “在这样的城市里我生活得很幸福,我愿为宁波这座城市扫一辈子地。”感受城市文明的江北区环卫工人徐辉朴实的话语,道出了300多万外来工的心声。

  “文明城市为人民,我们感受到了城市文明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我们更加热爱家乡,并自觉维护家乡的荣誉。”社区居民许文君的一席感叹,则代表了宁波市民对城市的感情和对创建文明的激情。

  记者采访中发现,古老文明为宁波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文明则使宁波充溢着无限的活力和生机。宁波人正是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为文明城市的创建增添新的韵律。

  小小老人食堂解决大问题

  在江东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每天上午10点刚过,辖区内的老人家们就三五成群说笑着结伴前往他们的快乐驿站——百丈街道福利院。这是一处设置在社区内的庭院,记者采访时看到,这里早已聚集了很多老人,老人家们有的捉对在棋盘上一见高低,有的坐在一起喝茶,聊着家常。庭院门口的一间大房子,则是他们的“大食堂”,六七个厨师正忙碌着炒菜煮饭,不时有香味飘了出来,很快这些老人家们开心地围坐在一起,尽享美味午餐。对于辖区内那些腿脚不太灵活的老人,吃饭也早已不成问题,一到就餐时间,会有人准时将适合他们口味的饭菜送上家门。

  这就是划船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该社区负责人介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是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一大特点,特别是老城区街道的老龄化情况更为明显,划船社区的人口结构就是一个缩影。在辖区内,有住户3891户,居民87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1354人,70岁以上804人,孤寡老人4人,独居老人118人。如何让老人家快乐地享受晚年生活,同时解决儿女们的后顾之忧,成了摆在社区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老人不愿离家到养老院生活的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社区决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这样可以使老年人不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就可以得到服务,同时也不会产生孤独感。于是,社区根据老人需求,专门开设了适合老人口味的小食堂,提供就餐服务,仅仅收取成本费用。据了解,如果每日一餐,一位老人包月就餐仅需花费100元,此外,临时就餐每餐只需4元。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则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有时候我点爱吃的菜,他们还给我开小灶呢!”77岁操着一口浓浓宁波话的鲍阿秋阿婆说到这里的伙食,乐得合不拢嘴。

  记者了解到,此项服务属于福利性便民举措,小食堂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辖区内的下岗职工,包括场地、工作人员费用等,全部统一由区财政拨款。小小老人食堂解决了大问题,一是解决了老人养老问题,二是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三是解决了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的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实现多赢。

  记者了解到,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在宁波全面推广,目前全市已经有371个社区实质性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越来越多的老人家同划船社区老人家一样,可以幸福地在家门口实现养老。据了解,目前居家养老模式除了成立小食堂,各社区还根据辖区特点,设立了洗衣房、敬老理发、裁缝修补、代购物品、代充煤气、代送粮油等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

  “四点钟学校”为双职工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在划船社区,记者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角落:社区干部们建立了一个“红领巾教育基地”,展出了各个年代的红领巾,都是社区居民家中的珍藏。最早的有上世纪60年代的红领巾,有1949年1月的《团员手册》创刊号,虽然色泽消退,页面发黄,却是对孩子们开展德育教育的最好教材。

  时近中午,记者又来到东柳街道华光城社区,正遇见春晓中学初一年级的汪璐晗和同学们一起聚精会神地看书。在这个占地面积不大的“四点钟学校”里,一排排书籍码放得整整齐齐,除了阅览室,还有一个“图书银行”,供孩子和居民们互换书籍。

  “四点钟学校”起源于江东区白鹤街道紫鹃社区。原先,每周一至周五学生放学后,许多家长还没有下班,孩子们无人管理,有的独自留在家里,有的东游西荡,个别家长不放心,甚至辞职留家照管孩子。社区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努力,腾出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建立起宁波第一所“四点钟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每天15点半至17点半,孩子们学做纽扣、缝衣服、折纸、做作业,增添学习乐趣,也提高自理能力,难怪他们说,这里是他们的课外乐园。家长们则认为,“四点钟学校”填补了孩子们放学后的管理“真空”,工作繁忙也无后顾之忧。“平时是下午放学后来,现在放暑假了,我们什么时间都爱来。”汪璐晗扶扶近视眼镜,和同学们笑得很开心。

  在宁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红红火火,真正做到了“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称心”。“红领巾教育基地”也好,“四点钟学校”也好,并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角落、一个教室,更是一个个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各类社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建立起一个完整有序的社区教育网络。以“四点钟学校”为例,区、街道、社区、学校、家庭因此纵横交错、上下联动,校外课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青少年教育场所也进一步完善。如今,“四点钟学校”已经名声在外,遍布全市,成为宁波创建文明之城的一个品牌。仅江东区已有四点钟学校25所,学生人数超过万人。

  330万“新宁波人”也是文明创建主力军

  徐辉是江北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7年前,他从家乡安徽省南陵县来到宁波打工,一直负责槐树路一带的保洁。

  徐辉扫地非常认真。他负责清扫的江北区大庆南路店铺密集,人流量大,还有一个菜市场,是公认的难扫地段。为防止迟到,他买了两个闹钟,每天凌晨3点,两个闹铃响后,他便蹬着清洁车,握着扫把和簸箕奔波在马路上。天气炎热时,温度高达40多度,衣服透水湿,汗水辣得眼难睁,他全然不顾。功夫不负有心人,徐辉保洁的路段成了名副其实的免检路段。今年3月1日,以他名字命名的“徐辉保洁班”在槐树路精彩“亮相”,成了宁波环卫战线的一面旗帜。

  徐辉是宁波330万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员。在宁波,他们被称作“新宁波人”,占了总人口中不小的比例。在宁波市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高度关注和真诚关怀这部分人群,着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对宁波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

  宁波率先在全国推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一揽子”政策:外来工不仅可以享受到全程免费的公共就业指导和服务,还能像宁波人一样再就业;外来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60.3%,符合相关条件的免除学杂费;外来工居住条件也逐步改善,安全和卫生条件被提到了首位;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关部门正在为他们度身定做“免费社保套餐”;他们政治待遇更高,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民意代表,以及各级劳模、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首席工人等等。

  寒来暑往,外来工也为宁波的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比如徐辉,7年如一日爱岗敬业,赢得了宁波人民的尊重,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感动宁波十佳外来务工人员”等荣誉。今年1月上旬,他还当选为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代表。

  “在这样的城市里我生活得很幸福,我愿为宁波这座城市扫一辈子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徐辉和无数“新宁波人”的心声。文明创建需要全市上下、齐心联创,老宁波人也好,新宁波人也好,都是共建文明的主力军。在宁波,记者感受到了新老宁波人合力共建的生动局面。

  记者手记

  打开门窗是一家

  本报特派记者 张 晓冯 庆

  在居民楼一楼出入楼梯口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小小竹篮,里面放着几根油绿的大葱和一大块生姜——这是记者在华光城社区里看到的一幕。面对记者的疑问,同行的社区干部笑着做了解释:宁波人喜欢吃海鲜,吃海鲜时自然少不了葱姜来调味。楼里有的居民考虑到有一些人家忙于上班,可能会忘记了购买,所以自己到市场时顺手多买几棵葱,几块姜,就放在楼梯口的篮子里,这样谁家有需要,直接拿去就行。这样真情传递,每天小篮子里都放着新鲜的姜葱,也正是因为这个温暖人心的好传统,这栋楼就起了个“姜葱墙门”的名字。

  在这个社区的53号楼,进出口的墙壁上张挂的则是一个可爱的小布偶,记者向里面张望了一下,发现放着一些消暑的药水,还有创可贴等生活物品,看来是不留名的居民为那些不小心受伤或者中暑的邻居准备的。这栋楼的门口则贴出了“爱心墙门”的牌子。

  在宁波采访期间,走进新老社区,这样的“墙门”文化随处可见,让记者感受到处处有收获,处处有感触。在美丽洁净的划船社区,记者看到这里每个楼群出入口的墙门上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齐心楼、同心楼、知心楼、连心楼、学子苑、爱心楼、温馨楼,每天这些文明楼群中都上演着文明故事:同楼有老人住院,邻居都会不约而同地前去探望并送上温馨祝福;孩子放学回家没人照应,邻居叔叔阿姨微笑着将孩子接进自己的家门;墙门防盗门坏了,有人默默地维修一新;公用楼道灯不亮了,有人搬梯换灯泡恢复光亮;楼道大扫除,大家不分彼此积极参加。打开门窗是一家,文明楼群“墙门”文化展现出新型和谐、融洽友好、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和人际关系。社区成为和谐互助的大家庭,每位居民都饱尝邻里之爱、邻里之亲,体会到了至善至美的邻里真情。

  在宁波,还有一种社区内邻里守望的感人模式,在老年人之间传递真情。孩子们都忙于工作,或者白天家中没人,独自留守的老年人如果突然身体不适,或者出现其他情况时,怎么办?在宁波的很多社区里,除了志愿者经常上门服务外,在社区的组织和引导下,还专门出现了相互守望一族,老年朋友们每天都会相互打个电话,约上一起出去参加社区老年活动,如果活动中发现有人没来,马上拨通电话过去询问一声,或者发现情况有异,第一时间通知家人。正是因为有了邻里守望的爱心约定,避免了好多起事故的发生。

  姜葱几片,电话一声,这看似最细小不过的事情,但是,隐藏在这些小细节之后的,却是社区邻里相互守望的一份真情,是宁波创建文明城市进程中的动人一面。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