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30年说变化:30年, 让我们携手走进循化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0日17:11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之际,循化,这个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和全国其他兄弟县市一道,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开拓奋进、克难攻坚、共谋发展,历经三十年的艰苦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广大农村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日新月异,到处呈现出一派气象万千,欣欣向荣的景象。三十年来,随着民族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收入迅速增加,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基本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从城乡居民收支增长的巨大变化中可以看出三十年来农村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种种原因,全县人民生活徘徊不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契机。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全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退耕退牧补贴,粮食、良种、农机补贴,免除农牧业税,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等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城乡居民收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168.92元增加到2007年的2730元, 22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13.5% 。 1980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仅为305万元, 2007年增加到42961万元,增长了140倍;人均存款余额由38元猛增到3411元,增长了90倍。与1990年相比( 由于1990年以前资料缺少,此处仅与1990年数据做比较,后面多处也以1990年为基期)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由94.4%下降到2007年的72.5% ;其中农业收入由50%下降到2007年的22.6% ;从第三产业得到的收入比重由十七年前的36.95%增加到50% 。 2007年外出流动就业人数达到41720人,跨省外出人数20300人,省内跨区流动人数10465人,外出人员培训3505人,在外餐饮就业18310人,这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收入增长的背后,居民的消费理念发生了可喜变化,消费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渐趋合理,吃开始讲营养,穿开始讲档次,行开始讲方便快捷。居民的居住舒适意识、医疗保健意识明显增强。 2007年,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1347.44元,比1990年的414.66元,增长3.25倍。在这期间,人们改变了多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66.8 %下降为2007年的47.9 %;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60%下降为2007年的51.7 %,而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务类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则分别由1990年的3.5 %上升为2007年的24.3 %。消费结构的明显变化说明居民生活开始从满足基本生活条件向提高生活质量和注重享受性转变的趋势。

  二.从居民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可以体会到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衣: 30年改革开放,我们告别了“布票”时代,不再单纯关注服饰商品价格的高低,而是更加注重实用、时尚和富于个性。色彩斑斓、式样万千、丰富多彩的城乡服装市场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灰、黑、蓝、绿统一单调的衣着“传统”。各种款式花色的服装为居民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达到98.68元,比1990年的51元增长近1 倍。

  食:凭票供应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粮票”、“油票”、“糖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国营的菜站、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被超市取代。人们的餐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丰富的菜市品种繁多,供应充足,蔬菜、瓜果、蛋、禽、肉类应有尽有,冬天也可以买到价格便宜的绿色蔬菜。在量上满足的同时,开始注重营养和健康。省时、省力、卫生和方便快捷的食品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亲朋好友聚到饭店、酒家用餐或购买现成食品在家用餐已成为流行。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支出为694元,是1990年的2.8倍,人均肉、禽、蛋、奶类消费213.9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30.8% ;与此同时方便快捷的食品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居民在外饮食消费增加, 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达到9.4元,是1990年的3.8倍。

  住:如今建房已经告别了土坯和夯筑土墙,更有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出现在广大农村,过去老人们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已经在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群中变成现实。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26.71元,是1990年的13.4倍,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22平方米,,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2.22平方米,是1990年的4.35倍。条件较好的居民家庭的住房及内部装饰正向着现代化生活方式发展,电暖、电扇、太阳能热水淋浴等不再是“稀罕东西”。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中水电燃料费等居住服务性支出达到74.25元,占居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的32.8 %,是1990年整个人均住房消费支出的4.4倍。

  行: 30年前出门只能靠两条腿,家庭条件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现在,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方便快捷的出租车可以通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代步摩托车已像30年前的自行车一样“普及”,而且道路交通条件比30年前有了极大改善,“乡乡通油路”已是几年前的事了,村级道路硬化也已在绝大多数农村完成,老百姓出门过去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时代结束了。 2007年县内通车里程达到425.6公里,是1978年的2.6倍;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96辆,平均1 万人拥有64辆;人均交通客运消费支出52.29元,比1990年增加56.43元,是1990年的20.7倍。不仅反映出居民出门的次数多了,还反映出交通工具方便了,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用: 30年来用的方面发生的变化之大更让人惊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标志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早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所取代。居民家庭对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从70年代的“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80年代的“新四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收音机)到90年代的彩电、洗衣机、组合家具,连冰箱、 VCD等“奢侈品”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家用设备档次大大提高。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通信服务消费支出达到41.78元,是1990年全部生活服务类消费支出的3.5倍。 2007年末乡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23.8部,百人拥有移动电话18.4部, 30年前想都想不到的“电话装在口袋里打”的移动电话,现在几乎成了家里的必备用品,居民生活正在与现代信息网络化紧密结合。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繁荣,农牧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被誉为“篮球之乡”的循化各乡村篮球赛每年都红红火火地开展着,秧歌社火、民族歌会、文艺演出也年年丰富多彩地举办着,而且内容和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同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民族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女童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反映出广大农牧区人民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7年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115所,在校生数达到23475人,是1978年在校人数的2 倍,学校教职工达到1355人,是1978年的2.1倍;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有46所,在校生4242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8% ,其中女童入学率达到99.8% ;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1% ,女生入学率达到99.1% ;全县医疗机构数17家,床位163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3张,卫生技术人员270人,村卫生室155家,乡村医生155人,全县有99474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8.8% 。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73.19元,是1990年的4.7倍。随着收入的提高,农牧民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2007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42.36元,是1990年的5 倍。

  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循化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信心倍增,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狠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循化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作者:马秀芬)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超市 价格便宜 就业 标志 彩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