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之外我们还能记住什么?
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上最大的冷门就是刘翔的退出。一个优秀运动员留给别人的遗憾往往是和大众对他的期望和支持成正比的,在这届奥运会上,刘翔拖着受伤的右脚缓缓走下场的背影将会成为有关于这个夏天永远不褪色的回忆。
刘翔在公开信中说:“我知道昨天大家都在热情期待着我出场,我也很想像以前你们熟悉的样子冲过终点,但是实在是我的脚……请相信我心中的难过和疼痛不会比你们少,同时,也请相信我还是以前的刘翔。”尽管有关刘翔的退赛还有很多版本的猜想,但是孙海平和刘翔的眼泪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真情,运动员和公众之间的心跳和呼吸第一次因为一个退赛而如此紧密。刘翔的退赛让我们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新的思考,在健康面前金牌退居其次。
第29届奥运会依然会记住刘翔,这一次不是因为他的速度。
有人说,体育的魅力之一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和戏剧性。在本届奥运会上,有一个人因为再次充当倒霉蛋的角色而被大众牢记,他就是美国射击名将埃蒙斯,在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在最后一枪发挥失误,仅仅打出了4.4环,又将到手的金牌拱手“让”给了中国选手邱健。而在上一届奥运会上,他因为最后一枪脱靶、将金牌拱手“让”给贾占波,对埃蒙斯来说,两届奥运会,都是在最后一枪丢掉金牌,这无疑是造化弄人。但埃蒙斯的乐观心态和风度让人惊讶,比赛结束后,他先是上前拥抱了邱健,并送上祝福。而当有记者来揭他的伤疤提到雅典奥运会上的失利时,他却笑着说,他现在的太太就是因为在他射飞了最后一枪前来安慰他而相识,并成为他太太的,“如果早知道她会跑来安慰我,我第一枪就应该脱靶!”埃蒙斯灿烂的微笑让人觉得他简直是一个率真的大男孩!
接受命运的安排,承受一点上天的不公,没有泪水没有金牌的埃蒙斯印在了我们心里。
还有菲鱼。菲尔普斯因为一个人在游泳项目上独揽八金,而成为本届奥运会上的得奖专业户,成为无数少男少女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比赛过后,美国人和自己国家的冠军较上真了。菲尔普斯同塞尔维亚选手米洛拉德·查维奇在男子100米蝶泳到底谁是冠军成为了美国媒体讨论的焦点,当时的问题就出在决定金牌归属的0.01秒上。NBC是最先参与讨论的,在其最近公布的一段高清视屏中可以看到,在菲尔普斯触壁之前,查维奇的手指已经碰到了池壁。
《纽约时报》的记者在相关的文章中写道:“虽然官方已经同意将视频公布,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张可以证明菲尔普斯率先触壁的高清晰照片。一般的电视摄像机都是25帧/秒或者30帧/秒,而这场比赛的决胜时间仅仅只有0.01秒,所以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是很难找到确定的证据来证明究竟是谁胜谁负。”
在这场较真的讨论中,我们发现美国人似乎并没有将这枚金牌看得有多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对“真实”负责,菲鱼带着金牌回家了,而有关这“0.01秒之胜”也成为目前本届奥运会上最大的悬念。
还有那些在奥运会比赛场上的妈妈们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原籍为乌兹别克斯坦的德国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为了通过比赛获奖给身患血癌的儿子治病,她以33岁的高龄还在参加跳马比赛,并且取得银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块银牌的分量丝毫不比金牌低,甚至更能带给人落泪的感动。还有中国的妈妈级选手冼东妹、张秀云、刘英姿,她们中有的夺金,有的与奖牌擦肩而过,但是不管怎样,看比赛的国人都知道了这样一个实事,在中国的奥运代表团中也有了妈妈级的选手,尊重这些选手的选择,放飞他们对于体育的热爱比什么都重要,在体育赛场上,金牌已经不是我们惟一的目的。
早在几年前,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就曾经预言,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总量将超过美国,夺得第一名。以前是缺什么稀罕什么,中国人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到金牌上,甚至有过不得金牌就是耻辱的极端感受。而北京奥运会,成为了中国老百姓欣赏奥运赛事习惯的一个转折点,享受了金牌的盛宴,我们老大都当过了,对于金牌的数字就变得不那么敏感了。
而卸下了金牌情绪,分享体育中那些动人的故事,关注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让我们收获更多。
(桂杰)
热场面中的冷思考
北京奥运会上两个字熠熠生光:中国。
全世界对北京奥运会好评如潮:“北京奥运会让中国赢得世界好感”、“新中国从‘鸟巢’起飞”、“中国真正回归世界强国”等等等等。中国金牌总数已远超上届奥运会,至今高悬榜首。我们的优势项目射击、举重、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继续保持和扩大优势,我们在非优势项目也开始夺得金牌。
已经可以断定,中国主办了一次成功的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已经大获胜利,中国大喜!
摘金夺银,欢呼鼓掌,热场面需要冷思考,捷报声声中我想从男足的失利说起。
不是我哪壶不开提哪壶,而是不开的那一壶有发人深省之处。
要说近几十年十几年以来,我们在男足上没有少费气力,增加投入,更帅换将,体制创新,人才战略,放眼全球,献计献策,可以说是想尽用尽了我们的主观努力。
这说明,有些体育项目,一抓就灵。有些项目,则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难以速效。我相信我们的男足运动员教练员也都尽了力,也都盼望成功。与男足类似的还有一些体育的基本项目:例如田径与游泳。
巴尔扎克说,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人,我们也许可以设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男足球员,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与足够的耐心。
男足失利引起网上一片冷嘲热讽、恶搞以至辱骂。这里不但反映了我们的某些球迷还不文明不成熟不科学不理性,也反映了国人的一种急于求成、盲目陶醉、自视过高、一厢情愿的心态。
而急于求成、盲目陶醉、自视过高、一厢情愿的心态,曾经给新中国的发展建设带来了太多的弊害,远不止于男子足球。
有这么个不尽如人意的男足摆在那里,很好很好。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中华民族还不会忘记犹如昨日的“最危险的时候”、“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中华民族吃饱饭——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还没有多少年。我们人口多,资源少,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积矛盾,我们现在站立起来了,挺起脊梁来了,在北京奥运会上大大地风光了。但是绝不等于已经万事大吉,金牌再多也不等于我们的国力第一,生产力第一,科技第一,文化第一。我们面临的麻烦还很不少,我们的历史负担与人口负担仍然很沉重。
开完奥运会,人们的注意力将集中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上,男足不仅启示我们不能忽略体育事业上的不足,也提醒我们发展进步上的任重道远。建设好发展好中国,当然比踢进几个球更艰难。我们还得卧薪尝胆,我们还得谦虚谨慎,我们还得戒骄戒躁,我们还得在欢呼胜利的同时保持忧患意识。
(王蒙)
向奥运冠军示爱背后的娱乐代沟
当中国男女体操队在本届奥运会上双双夺冠后,有媒体联想到曾深刻影响一代人的“女排精神”,将男女体操队的胜利提升为“体操精神”,在社论中号召全民向中国体操队学习,学习他们“没有气馁、没有抱怨、没有眼泪”的团队精神。立意倒是不错,只怕“80后”、“90后”们对此“宏大叙事”有逆反心理——把体育比赛的胜利往宏大上升华、提炼出某种精神的宣教思维,对他们而言已经过时。
感动于某场体育比赛的胜利,喜欢表现优异的选手,就将其看作某种道德模型,并从其身上提炼出某种普世精神,当作榜样和典型,这是二三十年前中国人的习惯。而如今的年轻人可完全不一样,他们喜欢哪个奥运冠军,想表达对某个金牌获得者的喜爱,会用最直观、最直白、最“肆无忌惮”的方式——如果冠军是个男的,而且是个帅哥,她们会说“嫁人当嫁某某某”;如果冠军是个女的,而且是个美女,他们会说“娶妻当娶某某某”、“某某某,嫁给我吧”。爱就大胆地爱,直截了当地表白,而不会唧唧歪歪、故作深沉、上纲上线地谈什么“学习某种精神”。喜欢崇拜冠军是个人的事,不是响应某种动员。
近来中国的网络上,正涌起一股向奥运冠军示爱的潮水,网友们以此来表达对奥运冠军喜爱和祝福。在奥运冠军张湘祥的百度贴吧里,“我要嫁给你”、“我爱你”、“你太帅了”等类似留言达数百条,有的女粉丝还为他收集了10000句“祥哥我爱你”,“嫁人当嫁张湘祥”。还有什么“娶妻就娶杜丽、嫁人就嫁杨威”、“刘子歌,嫁给我吧”等等。不骗你,连我家60多岁的邻居王老爷子,都学会了边看游泳比赛边嚷“生子当如菲尔普斯”。
今天的年轻人们,追捧自己喜爱的男女体操队时,绝不会以“学习他们的精神”的方式;而他们的父辈追捧自己喜欢的女排姑娘们时,也绝不会说“娶妻就娶郎平”(不被“铁榔头”骂“臭流氓”并捶扁才怪)。这就是代沟,两代人在表达对奥运冠军喜欢上巨大的差异。
怎么表达对体育胜利和奥运冠军的喜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两种“示爱”方式,都深烙着时代的鲜明印记。升华女排精神的时代,是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心还不很足的时代,人们需要金牌证明国家的强大,需要从体育胜利的隐喻中汲取某种普世性的精神资源。于是就喜欢从体育中升华价值并提炼精神,体育典型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那时的体育英雄往往是自上而下地塑造,一呼百应我提倡你学习,像是一种有组织的运动。而且那年代的人很含蓄,不敢有个性化的表达,连恋爱结婚都不敢直白,何况追捧体育明星。
如今中国已经强势崛起,国民信心十足,不再需要金牌和体育胜利证明什么。虽然跟以前一样渴求奥运夺冠,但已经不过分依赖金牌并寄望运动动员扬国威、鼓士气、提精神。体育不过是体育,除体育外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不必再动辄将某场胜利提升为某种精神。另一方面,如今对体育英雄的欢呼已不是自上而下、大一统、总动员的模式,而是感性化的自我表达。于是,这种表达就变得很个性化、直接并有趣,远离了宏大和神圣,而成为纯粹的娱乐尖叫和网络喧哗:帅呆了、酷毙了、嫁人就嫁张湘祥、娶妻就娶杜丽等等。
老一辈肯定挺怀念那个时代共同学习女排精神中的虔诚、含蓄和热忱,那是一笔财富珍存于心。在大胆自由的表达中,学会接受这代人拥戴奥运冠军那放肆的尖叫吧。
(曹林)
给郭晶晶一点私人空间
8月17日,中国选手郭晶晶在比赛中。当日,北京奥运会跳水比赛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继续进行,郭晶晶在女子3米跳板决赛中获得冠军。
郭晶晶,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女运动员,她成名于跳水界,却扬名于娱乐圈。郭晶晶和媒体的关系很微妙,离得太远,互相寂寞;靠得太近,彼此伤害。郭晶晶的家人对媒体也是“敬而远之”,郭爸爸有时候甚至一见记者,拔腿就跑。问其原因,答:“关于晶晶的假新闻太多,香港的、内地的媒体为了好看,为了吸引读者,纷纷用了很多耸人听闻的标题,见风就是雨。我们被搞怕了,躲还来不及呢。”
被采访人与媒体这种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让人心生感慨:难道我们的新闻非得靠“围追堵截”当事人才能获取?难道被采访人与媒体就不能和平共处?显然,一些媒体记者的采访,已经严重干扰了被采访者的生活,让被采访者戒心重重,产生了反感。
赛场上的郭晶晶面带笑容,静如止水。她完美的身姿,战胜了对手,也征服了观众。但作为运动员的郭晶晶,却被媒体包装成为“娱乐明星”,她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娱乐版关注的热点。
几年前,郭晶晶与运动员田亮的恋情,让很多媒体睁大了眼睛,他们因此被媒体称为是“亮晶晶”。后来,郭晶晶与香港富豪霍启刚恋爱,更是让娱乐记者如获至宝,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娱记的法眼。关于郭晶晶的新闻充斥媒体娱乐版,媒体硬是将运动员的郭晶晶打造成为一位“娱乐明星”。
郭晶晶和队友一起出去吃饭,第二天满城报纸就说郭晶晶爆出新恋情;好端端备战奥运会,却被说成是怀孕离队……这些所谓的新闻,让郭晶晶伤神又愤怒。郭晶晶曾感叹,害怕面对娱乐记者,因为“他们的问题让我害怕。我心里总在祈祷,他们千万不要问我无法回答的问题”。捕风捉影,“独家新闻”就变成了“独假新闻”。
郭晶晶说自己很怀念雅典奥运会前没成名的时光。成名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当你出名后,记者整天缠着你,让你失去了自己的空间,名气就会变成苦恼。
给被采访对象保留一点私人空间,这是对被采访者最起码的尊重。同时,尊重事实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要求,别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事端。
(池墨)
现场观众屡遭非议凸现中国体育文化之缺失
北京奥运会体操赛场,当中国“吊环王”陈一冰以近乎完美的表现稳稳落地后,现场观众一如既往地报以狂热的掌声和欢呼。而此时,陈后面还有一位外国选手准备登场,面对持续不绝的掌声,陈一冰不得不向全场做出安静的手势,并将食指放在唇边示意观众冷静。
奥运开赛以来,类似的现场观众表现已屡遭非议。而观众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其一是不懂观赛规则和惯例,不知何时该助威,何时该平静。比较典型的是网球赛场,李娜在女单半决赛第二盘关键球时,观众过于热烈的加油声显然影响了她的发挥,李娜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看台大吼。有些观众也许还不解:鼓励她,为何她不高兴?但此时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好心办了坏事”。
其二是只关注本国选手的表现,而干扰了其他国家选手的发挥。例如射击赛场,当中国选手击发后,无论此时是否还有其他选手正在准备击发,现场往往已响起掌声或惋惜之声。
其三是为他国选手喝倒彩。为本国选手助威,本无可非议,但当对手失误后,过于严重的倒彩之声也影响了一场比赛应有的气氛。
屡遭非议的观众表现,实际上凸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缺失。
现代奥林匹克各个运动项目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各自或普遍或独特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以“公平竞争、尊重对手”为根本,并在此基础上以竞赛规则为准绳,对选手、裁判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观众并不是简单的旁观者,实际上也是比赛的重要参与者,而对观众的约束往往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约定俗成。何时该发声,何时该喝彩,如何对待自己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多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这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观众接受这种文化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北京奥运会的很多中国观众,往往并非由于对某一项目的兴趣或了解而去观赛,而是出于“奥运会在家门口举行,去看看热闹,感受一下气氛”的心态。不懂规矩,现场露怯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早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赛会组织者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不仅在媒体上大肆宣传“如何做文明观众”,发放有关观赛礼仪和规则的小册子,甚至直接组织“官方拉拉队”,力求在赛场上杜绝“京骂”等不文明行为。
但真到赛时,观众表现依然难尽人意。而这种表现并不奇怪,正如所谓“三代才出一个贵族”,对体育文化的了解和接受,靠短期的“突击”显然难以见效。
夺取金牌自然是实力的展现,但仅靠金牌,是不足以赢得对手的尊重的。在金牌总数实现历史性突破后,如何让体育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必需,实现最大程度的普及,使观众在赛场上自然成为文明的观赛者,也许是管理层更该关注的一个话题。如此,人们才能不再看到那让人尴尬的一幕:网球赛场上,外国裁判用他仅会的一句汉语向观众席大叫:“安静!”
(魏群)
请给亚军和季军们更多掌声
这些天在奥运赛场,人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场景:金牌获得者理所当然地接受鲜花和欢呼,而那些银牌和铜牌获得者稍显寂寞,难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然,冠军获得欢呼是当之无愧的,他们用自己过硬的实力、顽强的拼搏超越了对手,也挑战了人类在体育技能方面的极限,站在了世界竞技舞台的最高端,观众的掌声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这是人们正常的思维习惯和情绪表达,无可厚非。但是,亚军和季军们绝不应该受到冷落。
人数众多的亚军和季军,是比赛中重要的一部分。一位法国游泳队的教练说得好:“比赛有冠军,还有亚军和季军,大家凑在一起,才创造了激动人心的比赛。”是啊,比赛的精彩来自竞争,一场比赛中选手实力越接近,比赛就会更好看,金牌的分量也更重。因此,那些笑到最后的冠军,应该感谢在他身后的亚军和季军,正是他们的穷追不舍,才是冠军创造奇迹的动力。
让我们对奥运赛场的亚军和季军们致敬,面对他们,不要吝惜我们的掌声和欢呼。
(赵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