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在纽卡斯尔“中国留学生被杀案”发生后的第十天,英国警方称“又有了新线索”。
中新网8月23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英国警方正在追踪一名曾租住在被害人家中的房客的下落,并称‘这对案情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主持此案调查的警官史蒂夫·维德(Steve Wade)介绍说,男被害人杨振兴在8月初曾通过电话告诉母亲“家里来了一名新房客,是从大连金州来的一名学生”。案发后,这名房客即“神秘”失踪,至今警方还未能掌握关于此人的任何线索。
但仅隔一日,记者却从负责此案的诺桑比亚地区警察局(Northumbria Police)获得消息,证实已有四名涉案嫌疑人被捕。具体细节将在8月2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诸于众。这起骇人听闻的谋杀案真相已经呼之欲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效率极高”的英国警方所用的侦破手段相当“另类”。除了现场取证等惯常方法,警方把英国华人学生在网络论坛上的讨论和“人肉搜索”结果也当做了信息来源。可以说,华人网络社区和论坛在这次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留英学生启动“人肉搜索”
本月9日,英国警察在纽卡斯尔市克罗伊登路(Croydon Road)的一所公寓内发现了两具华人尸体。经证实,死者是来自辽宁大连的杨振兴和其来自湖南的女友周茜。二人均只有25岁,两年前双双从纽卡斯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1日,英国某著名留学生网络论坛贴出了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当日,即有80余人对该贴进行了回复。网友们纷纷对死者表示哀悼的同时也开始呼吁进行“人肉搜索”,通过网络找出被害者的相关资料以便锁定凶手。仅仅两天后,杨振兴和周茜在该论坛的注册ID被找到。
随着身份的确定,杨、周二人生前在该论坛网站上的发帖和留言也相继被“挖掘”了出来。有网友指出,杨振兴可能曾从事“制作假文凭”、“报球”等“偏门”生意,因为拖欠“报球人”工资周茜还曾在该论坛上与人有过“口舌之争”。一时间,除了对案件本身的分析和讨论,网友们对杨、周二人的“身前事”和中国学生在英生存状态的讨论也热烈了起来。
而这样“全方位”的搜索和报料也很快引起了英国警方和关注此案的当地媒体的注意。
8月13日,纽卡斯尔当地一份报纸(Newcastle Journal Newspaper)的记者登录了该论坛。一位名叫James的记者随后对杨、周二人进行了大量的“个人报道”,其中包括杨振兴可能未从卡迪夫大学完成学业就投读纽卡斯尔大学的往事也被曝出。
8月17日,负责案件调查的史蒂夫·维德警官用真实姓名出现在了该论坛上,他用中英双语在回复帖中写道:“我知道许多人有能够协助调查这起残酷谋杀的信息。我也知道不少人用这个网站讨论这起谋杀,以及有关周茜和杨振兴的资料……我也看到大家对周茜和杨振兴可能有参与足球赌博,假文件,甚至于信用卡欺骗活动有所关注。我必须强调,我最关注的问题是找到谋杀凶手。诸如移民身份,参与伪造文件和信用卡欺骗活动之类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是次要的。”
维德在接受BBC采访时屡次提及华人留学生论坛对案件侦破的重要性。而此后,英国各大媒体开始在报道中频频引用华人留学生在该网络论坛上贴出的相关信息。
一位网友不无感慨的说:“‘人肉搜索’真是很快很强大。这个案子破了,应该是‘××(该网站名)’的功劳”。
“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其实,这并不是该英国华人留学生论坛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人肉搜索”行动。早在今年6月初,该网站就在一起“假机票诈骗”事件中显现出了其强大的“人肉搜索”功能。
当时,同样是在该论坛的新闻版中,有网友曝光了一起“以卖打折机票为名的信用卡诈骗事件”。不久之后,网友所指的“诈骗犯”在该论坛上所使用的ID被曝光。网友们开始对两位诈骗嫌疑人进行大规模的抨击和批判。紧接着,二人的身家背景、过往历史,甚至父母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都被一一“抖落”出来。在国内风头正劲的“人肉搜索”在英国的华人社区中也进行的风风火火。
因为“人肉搜索”的对象几乎没有限制,所以任何人或事物都可以成为“猎物”。成千上万的网民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或事进行挖掘的结果,就是“猎物”被强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全身X光扫描”。“网络福尔摩斯”们在寻找事实真相的同时,往往也“人肉”出了当事人的姓名、照片、手机、家庭住址、工作单位、配偶子女等等相关信息,一旦被“人肉搜索”盯上,一切就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共享信息”。
这种“人肉搜索”的好处是——“群众力量大”。如果想查找一个人的下落或是一件事的始末,通过“人肉搜索”很快就会有千百个网友提供线索。时下,中国网民中甚至流行着“找警察不如找网络”的说法。而通过此次对“杨、周二人被杀一案”的调查,想必英国警察也已初尝办案“找网络”的便利滋味。
不过,在网络开放、人人争当“线上侦探”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人肉搜索”行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制胜法宝”还是“越俎代庖”
至截稿时止,上文提及的华人留学生论坛中,关于“纽卡斯尔中国留学生被杀事件”的新闻跟帖已经超过了100页,千余人回复。但在这100多页的回帖中,却只有一半左右的内容与案件本身或是杨、周二人有关。大篇幅针对英国社会和学制的讨论,不仅在留学生中引起了安全恐慌,部分对死者或发帖人的人身攻击更是让这张新闻贴的回复讨论越来越偏离了原本的主题。
通过国内和英国这两次大规模的“人肉搜索”行动我们发现,网友通常会用自己的道德处事标准来衡量“目标人物”的行为,而网络的虚拟化与匿名化也让网友对成为“网络侦探”或是“道德判官”抱持着巨大的投入热情。
但“人肉搜索”绝不会也不该成为一种“逾越的权利”。或许人人都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他人做评判,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能人人都来做警察。即便无所不能的“人肉搜索”有时候会有越俎代庖之嫌,在现实中,真正的社会秩序和公平还是需要通过正常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如果我们一味的期待用互联网的力量来解决现实问题甚至是进行“正义讨伐”,最后很可能只会看到“误伤”或是“被他人利用”的难言苦果。
对英国的华人论坛和网友们来说,也许“人肉搜索”的真正“恐怖效应”还未显现。但在品尝“一呼百应”、“全民参与”的胜利同时,我们似乎更应该认识到:如何让“人肉搜索”及时“刹车”正是网络监督者和网民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李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