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弘扬“无障碍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5日07:33  解放日报

  北京残奥会圣火正在各地传递,引发人们对残疾人的进一步关怀,对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的关心。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是比较晚的,改革开放前,可说是没有的。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海外访问,在悉尼等城市,第一次看到专为盲人设置的盲道,专为残疾人修建的无障碍斜坡,以及专供残疾人使用的厕所,颇受感动。我觉得,这既是现代物质文明的表现,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从中让人看到什么叫人对人的关怀,什么叫人性人道之爱。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发展,为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设施也在我国城市大量兴建起来。拿上海来说,截至2007年底,为方便残疾人生活和出行,改建了公共设施25150个,新建盲道达2034.84公里、路口坡道42956个,新建居住小区也多建了无障碍设施。它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我们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不过,我们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不仅起步晚,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除了硬件的建设,要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水平,尚需作很大的努力外,管理服务等软件问题也日益凸现。时下一些已经建成的无障碍设施,残疾人使用起来仍然是障碍重重。一个比较多见的情况,是“鹊巢鸠占”。像马路上专为盲人设置的盲道,为车辆、摊铺或其它设施所挤占,造成陷阱多多,不但不能方便盲人行走,反而常常让盲人被撞。其他如居民楼的无障碍斜坡,也往往为自行车和花盆所占领,残疾人至此仍是“行不得”。而有些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电梯,需要按电钮呼叫管理人员,至少15分钟才有回复,开电梯时又常常绷着一张脸,使残疾人望而生畏,不敢再去问津。所有这些都说明,基于关怀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有赖社会文明来维护与发挥它的作用。

  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管理服务等软件建设,其核心是要高扬关怀残疾人的人性人道之光。中国肢残人协会负责人张海迪说,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最痛苦最困难的生命个体。全球共有6.5亿残疾人,其中我国为8200多万人,他们承受着难以言喻的身体和心理痛苦,既要自己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抗争,同时需要社会人文精神的亲切关怀。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帮助他们解除生活与出行的“障碍”,减轻他们的痛苦与困难,就是人文精神的有力彰显。

  为使这种人文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人们对待无障碍设施,需要弘扬一种“无障碍意识”。就是说,思想上要“无障碍”地真心关怀残疾人,在设计、建设与管理无障碍设施中,以深沉的爱心处处为残疾人着想,使他们使用起来得以实实在在的“无障碍”,决不可搞一些“形惠而实不至”的东西,空有“无障碍设施”之名,实际上仍是障碍多多。那种“鹊巢鸠占”的情况,应当迅速加以改变。而那些因为设计空间过小,残疾人无法使用的无障碍厕所,那些设计坡度过陡,残疾人难于行走的坡道,还有某城市曾经出现过的400米的假盲道,只是用不同顔色的地砖铺就,根本没有盲人行走需要的凹凸感,都是无补于实际的作秀,甚至是沽名钓誉的作秀,与无障碍设施中应有的温暖体贴的人性人道之光属南辕北辙。这样的“软件”缺少,造成了当下一些无障碍设施仍然要扫除“障碍”。这表明,进一步关怀残疾人,进一步推进无障碍设施,需要人们的心更加贴近残疾人,具有更强的“无障碍意识 ”。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