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金融海啸”让美国金融体系重新洗牌,也迫使美国政府迅速推出新的救援计划。美国政府20日向国会提交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以赋予政府广泛权力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阻止金融危机加深。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
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影响巨大,不仅令政府官员和金融界人士伤透脑筋,很多平日并不关注财经的普通老百姓也很难置身事外。相较于纷繁复杂的金融问题,美国政府投钱救市要投多少、怎么救、谁买单等基本问题,引起更多普通民众的关注。
专题文字:王希怡
疑问一:人们担忧什么?
美国国会21日讨论政府提交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均表示,应当对这笔巨款加强监督,同时制定切实政策,保护普通民众的权益。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7000亿美元空白支票交给华尔街,然后希望得到一个好结果。”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如此说道。
“议会将在本周内采取行动,应对金融市场危机,保护纳税人利益。”佩洛西说。她认为政府的7000亿美元政策“并没有包括必要的安全措施”。
据报道,政府向议会提交的救市计划将会给财政部特权,使它可以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从任意金融机构购买不良资产,无论这些机构的总部是否在美国。
同时,财政部将可以在几乎不受国会干预的情况下购买、出售、持有住宅和商业抵押贷款以及这些贷款支持债权。
“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数额最大、受约束最少的一笔资金。”曾在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工作的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埃尔门多夫说:“财政部长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疑问二:
为何是7000亿?
这次金融救援计划涉及总额为700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能不能进一步提高呢?
据报道,除非美国国会再通过立法,美国政府这次的金融救援计划金额不能超过7000亿美元。至于7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它介于对拯救这场金融危机所需成本的乐观估计——5000亿美元和悲观估计——10000亿美元之间。但是,这7000亿美元并不包括此前政府已经拿出的1390亿美元救援资金,包括美联储同意为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的850亿美元紧急贷款、融资290亿美元资助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以及向房地美和房利美至少注资25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的数据)。
美国参议员理查德·谢尔比认为,政府救市总耗资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
疑问三:
政府从哪弄钱?
美国政府着急用钱时无外乎两个渠道,一是动用自己家底,二是借钱。
作为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可在关键时刻动用厚实家底,以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16日同意为世界最大保险机构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总额850亿美元紧急贷款。
美联储17日采取一项空前举措,请财政部以国库券形式为它出售所持债券。当天第一轮拍卖筹得400亿美元。美联储定于18日再拍卖两轮,预计将再筹600亿美元。
有别于美联储财大气粗,财政部只能掏出“信用卡”。财政部10天前宣布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获准以购买股票方式向“两房”分别注资1000亿美元。
财政部“透支”方式之一是发放国债。美联社说,投资者尚未对购买国库券表现出抵触情绪。
疑问四:
谁将是买单者?
这次7000亿的救援开支比国会先前预期高出2000亿美元,与美国在伊拉克一年的开支大致相当,甚至高于五角大楼年度预算。以人口来计算,每个美国人将为此承担超过2000美元。
财政部购买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后,将会试图把资产转售给投资者。当然,政府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干预以及国会的反应速度,对于这些不良资产的价值将产生长远的乐观的影响,只是影响程度有多大还是未知之数。
因此,美国政府并不是说直接就开了一张7000亿美元的支票,而只是承诺能够花这么一笔钱。不容置疑的是,大量财政开支,无疑会使美国下届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加重美国的财政困难。一旦政府出售资产不能盈利,巨额亏损将是纳税人埋单。
疑问五:如何防范风险?
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民主党议员提出,政府问责局应在财政部设立专职监督办公室,并赋予办公室察看一切救市计划文件的权力,每60天向国会提交报告。
共和党议员也提议建立由两党议员共同组成的联合委员会,监督救市计划。
另外,民主党议员主张制定切实措施帮助普通纳税人,防止公司高管借政府救市之机把风险全部转嫁给政府。
“我们需要给美国纳税人以承诺,让他们知道议会正在关注。”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多德说:“使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责任和监管,我们认为我们不会在这么大规模的计划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众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人巴尼·弗兰克说,议员们不会同意公司高官赚取纳税人的钱。“美国民众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它也不会发生。”他说。
六大央行联手救市
美联储18日向全球五大央行新增1800亿美元货币互换额度:欧洲中央银行获550亿美元;日本银行获600亿美元;英格兰银行获400亿美元;瑞士国民银行获150亿美元;加拿大银行获1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