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的“航天少帅”成为了神七各大系统的领军人物,而“70后”则已成为研发队伍的中坚力量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科、张汨汨发自北京、酒泉 从神一到神七,中国载人航天能力有了质的提高,而人是载人航天的核心。就像托举神舟升空的火箭需要一级级地接力助推一样,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更广阔的太空进军。
与神六相比,一些更年轻的专家进入了神七科研团队,“60后”的航天少帅成为了神七各大系统的领军人物,而“70后”则已成为研发队伍的中坚力量。
神七的中枢神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由解放军总装备部牵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三家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共同参与。
神六工程总指挥为时任总装备部部长、现任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副总指挥为总装备部原副部长胡世祥中将,总设计师为中科院院士王永志,到了神七工程,这三名原领导均年过65岁,被更年轻的同志接替。
神七的指挥团队有七人,呈“一正六副”格局,总指挥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担任。六名副总指挥分别为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国防科工局副局长陈求发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志刚,其中张建启和马兴瑞是神六指挥班子成员。
张建启被认为是中国军队中最精通航天技术和核工业的高级将领之一,他是统筹神七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常务副总指挥,在总装备部四位副部长中分管航天工作,而马兴瑞在指挥团队里主要负责神舟飞船和火箭的研制。
除上述高层领导外,神舟系列飞船指挥部还包括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等。“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两总’是中国航天管理独有体系,大体分工是:总指挥统观全局,总设计师主攻科研。”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
作为现在中国最受关注的一项高科技工程,神七囊括了数万名各尖端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分为七大系统。朱毅麟透露,“由军方分管的系统包括航天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四大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分管飞船、火箭两大系统,中科院方面主导飞船应用系统。”
“海归”掌门总协调
今年51岁的周建平完整参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16年,直至今日位居神七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这个“掌门”位置。新华社《了望新闻周刊》记者汤耀国在8月底采访了周建平。“我采访他的时候,他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俨然成熟在胸。”汤耀国说。
汤耀国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周建平在神六期间担任副总设计师,2006年接替王永志成为神七总设计师。周建平曾留学美国,他的海归背景,也令他得到国际关注,2007年,他曾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团长出席第58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
1992年,作为国防科大年轻的教授,周建平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方案论证,1999年他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任工程总体室主任。在汤耀国看来,周建平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大管家,“七大系统涉及全国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十几万工作人员。作为总设计师,他负责总体技术方案,并与各方协调。”
“60后”少帅挑大梁
目前中国拥有直接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的各类科技人才约1万人,三分之二是年轻人,许多技术骨干已走上关键领导岗位。据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马兴瑞透露,“参加神七发射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没有超过40岁”。
本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在神五时期,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接近54岁,在神六时降到了49岁左右,而到了神七则降到了46岁左右,绝大多数领军人物都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少帅”。
事实上,中国载人航天科研团队的年轻化并非从神七开始,“像我是2001年65岁时才退下来的。神五上天后又退下来一批。”朱毅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神五成功发射后的2004年,当年已66岁的火箭系统老资格的领军人物黄春平退居二线,刘宇出任火箭系统总指挥,这一年,刘宇只有42岁。此外,包括戚发轫、施金苗等神舟五号时的领军人物都退居二线,成为幕后顾问,而张柏楠、陈善广、尚志等年轻一代走上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岗位。
今年46岁的陈善广在神六时担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他亲历从神一到神五的发射,2005年时年43岁的陈善广接替了54岁的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宿双宁。
尚志参加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科研工作,“他(尚志)从神六开始担任飞船系统总指挥,接替的是施金苗。”朱毅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出生于1936年的施金苗是神五飞船系统总指挥,退休时已经69岁。
从神六到神七的这三年里,七大系统的领军者进一步年轻化,“60后”全面接班。神六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顾逸东在59岁时退休,而神六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也在2006年初退休,这时他已经67岁,而接替他的是今年只有46岁的荆木春。
新老交替三代人
1934年出生的朱毅麟今年已经74岁,195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火箭与人造卫星的研究设计工作。在他看来,从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国,至2008年9月神舟七号发射,中国航天人已历三代。
“钱学森他们是第一代,他们这一代有激情;而我这个年纪的像王永志、戚发轫、黄春平都超过或者接近70岁了,是第二代,我们严谨;像尚志、张柏楠、袁家军他们属于第三代。”朱毅麟说,“袁家军38岁就成为飞船系统总指挥,是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我儿子跟他是同学,这一代的特点是务实。”
由于文革的破坏,中国航天人出现了严重的断代。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指挥部成立后,就着力造就培养新一代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科研、生产、试验和管理队伍。因此这批“60后”少帅许多人都参与了从神一到神七的全过程,经验丰富,年富力强。
譬如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现在同时担任北京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48岁的于志坚,从神一到神六,都是飞船测控通讯系统的总设计师,同时还是探月工程测控系统总设计师,已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
2004年1月,41岁的尚志成为飞船系统总指挥,比他大一岁的张柏楠也在同一时间从戚发轫手中接过了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接力棒,他们与第二代人相差了30岁。
航天的未来在传承
第一代激情,第二代严谨,第三代务实,五彩缤纷的世界中,选择了航天的第四代也正在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骨干。
“我们有了老、中、青搭配合理、后劲十足的人才梯队。”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近几年,火箭技术研究院每年要吸收几十个新人,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载人航天工程影响的不断扩大,使航天事业有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曾经门可罗雀的招聘点,现在“挤破头”。许多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争相向航天科技集团投送简历。
连续不断的发射任务、不断增大的工作量,也促进了年轻人的快速成长。“过去一个人几年仅研究一个单机,现在几项任务同时开展,一个人负责几十个单机。年轻人来到这里,就像进了强化班,提高非常快。”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宋征宇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在35岁时就已担任副总设计师职务。
目前,在飞船、火箭等系统中主任设计师以上的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的人已经占80%,其他系统关键技术岗位上也不乏20多岁的骨干。生机勃勃的航天人才队伍,构成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老同志退下来后,现在已经明显年轻化了,很多都是博士毕业后进来的,他们承担着重点科研的攻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未来。”朱毅麟说,“以飞船系统为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下面有13个分系统设计师,系统设计师下面还有子系统设计师,子系统下面还有单机,单机下面还有3000多套设备,每个设备可能就有很多人在管理,所以整个飞船系统是很庞杂的工程,是大家的集体智慧。”
荆木春也坦承,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火箭系统已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研发流程,“早些年,即使要担当一个副主任设计师,没有10年时间根本不可能。而现在,30多岁当厂所领导、20多岁当主任设计师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青春血液的注入,使得神七科研团队增添了许多时尚与新潮。然而,“航天”精神绵延几十年的脉络,却一直清晰。
69岁的原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讲航天,“一堂课哪怕只能激起一个孩子对航天的兴趣,我也就满足了。”
那是中国航天更远的未来……
【链接】神七七大系统负责人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51岁
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 46岁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 46岁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 46岁
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46岁
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 45岁
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48岁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 55岁
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 49岁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和http://xqdb.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