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航天员出舱步骤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神舟七号飞船将于今天21时07分至22时27分择机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次,“神七”将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脚步。举国关注时刻,本报记者专访了相关专家,解读即将开始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看点。
看点一:升空,火箭气囊减少震动
作为我国火箭家族中最重、最长的成员,担负“神七”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火箭也是我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火箭。在发射前的评估测试中,可靠性评估值达到了0.9807,也就是说100次发射中,火箭可能出现问题的几率不超过2次。与发射“神六”的那枚相比,长二F火箭做了36项技术改动,其中两项技术攻关值得关注:“加气囊”与“铝改钢”。所谓“气囊”,其实是在火箭助推器内新安装的一套“变能蓄压器”。这一改动,能有效减轻火箭上升过程中的共振。而“铝改钢”,则将二级增压管路的材质由铝合金换成了不锈钢,目的是解决这一部位在高温环境下漏气的问题。
江东(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研究员):在“神五”执行任务的时候,杨利伟曾经感觉到一些不适,地面监测也发现火箭曾出现了频率约为8赫兹的纵向单频振动。这种振动在“神六”时也被监测到了。这次火箭的改造,应该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看点二:入轨,583秒全程监控
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后,将在341公里高度的绕地轨道飞行。为了完成“神七”发射,发射场测控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可以确保火箭和飞船从发射到入轨的583秒内在全程监控之下。
在改造中,新增加一套统一S频段通信系统,这套用于返回舱内航天员与外界通信联系的系统,可以与原有的通信手段互为备份,在紧急情况时向航天员发布逃逸指令,从而提高逃逸指令的可靠性;对雷达设备的部署进行了调整优化,将原来副着陆场区用于测量火箭和飞船弹道的高性能雷达进行了重新部署,使之可以同时兼顾上升段的测量任务和副场着陆的着陆测控;增加了高速摄影仪器,在火箭发射塔架上新增了3台高性能摄影机,通过下传图像可更加直观、快速地判断火箭发射姿态是否准确。
江东:“神七”和“神五”、“神六”在轨道上并没有很大区别。可关注飞行过程中的变轨,因为飞船具有变轨能力是我们今后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比如今后建立空间站和人类登月,如需要执行设备的维护等任务,就对轨道控制能力提出了要求。
看点三:通话,中继卫星首次辅助测控
从酒泉发射中心所在的首区,到飞船经过的航区(即弹道经过的地方),如西安、青岛、太平洋、大西洋等地方,都分布有测控和通信系统。除了陆上的测控站和海洋上的5艘测控船之外,我国4月底发射的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也将部分承担“神七”飞船的测控和通信任务。中继卫星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据悉,“天链一号01星”将在“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应用,神舟飞船的测控覆盖率由原来的12%将大幅提高到60%左右。
江东:在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和地面一直保持联系。虽然天地通话是很成熟的技术,但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仍会有短暂的通话盲区,这是难以克服的物理因素。这并不会影响任务执行,因为这个时间是很短暂的,只要保证我们的太空行走任务不是在这个盲区内执行就好。
看点四:出舱,包含九个步骤
据悉,“神七”航天员将在入轨日的第二天,即27日下午进行出舱活动。出舱将包含九个步骤:进入轨道舱,穿舱外航天服,泄压开门,出舱,活动,科学实验,回舱,复压,脱舱外航天服。
值得关注的是,航天员出舱活动,需要飞船具备像船闸一样的过渡功能,在航天员出舱和进舱时起到压力调节的作用。因此,科研人员把神舟六号飞船的轨道舱改建成了既能让航天员生活、又能当气闸舱使用的两用舱。
出舱后,航天员将放飞一颗小卫星,用立体相机近距离为“神七”拍照,进行拧螺钉、设备安装等操作。这次飞行任务还将进行固体润滑剂材料的在轨试验,航天员将要把一种在发射时就已经被安装在舱外的固体润滑剂材料样品取下,带回地面。
江东:这次太空行走,我认为只要不出现步骤差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为我们下面的太空探索打下了基础。今后我们建立空间站或者是实现人的登月探索,都需要太空行走作为保证,空间站建立后的维护,也需要在太空行走状态下执行。这次欧盟和美国对我们的技术进步评价也很高。
看点五:伴星,释放靠手动机械
“神七”上天后,将首次开展航天器平台在轨释放伴星及伴星的伴随飞行试验。小卫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出舱航天员像放风筝般释放,而是用手动方式启动舱内相应装置,靠机械释放。
“神七”释放的伴飞小卫星,由中科院上海卫星工程中心研制,将用来观测并记录航天员的出舱过程。以前“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亦仅限于舱内,而“神七”伴飞小卫星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介绍,“神七”伴飞的小卫星除可近距离监测飞船外,还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和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即时画面。
江东:中国放飞小卫星,是一个实验性的举措,也是出舱航天员所要执行的任务之一。小卫星释放以后,本身能够实现极其精确的变轨和自动控制,这又是一个大的进步,潜在意义是,以后在太空上的两个飞行器可以实现对接,只有对接了才有空间站。
看点六:返回,轨道舱坠入大气层
“神六”、“神五”飞船在航天员返回地球时,轨道舱与飞船脱离后,仍会在轨运行大约半年时间,在动力耗尽后,渐渐被地球引力拉回到地面坠下。这次,“神七”的轨道舱将不再作为一颗卫星运行,完成使命后将与飞船返回舱脱离,坠入大气层燃烧消失。
据悉,上海航天局承担了“神七”飞船的推进舱结构总装、推进分系统等部分的研制任务。从外观上看,由于轨道舱在这次任务中没有留轨功能,取消了轨道舱外面的太阳能帆板和相应的发动机。飞船原来的两对“翅膀”,现在只剩下了一对。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神五”、“神六”的返回搜救,都是采取空中搜救为主、地面搜救为辅的方式进行。而“神七”任务中,搜救模式转变为空中救治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
江东:在这次整个的“神七”任务执行的过程中,有三个部分一定不容错过。第一就是发射升空,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第二就是太空行走,这是很奇妙的地方;最后是落地时刻,也是举杯欢庆的时刻。我们都在等待所有航天员都平安回来,顺利完成这次飞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