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发射现场侧记
本报记者 杨傲多
9月25日19时1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温大约13摄氏度,西北风每秒3米左右。
记者走进事先预定的采访区,身后是发射中心总装车间,神舟七号就是从这里组装完成后,经过1500米的转运轨道,送到发射塔架旁边的。
此刻,远方的发射塔架,在聚光灯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飞船准备好,神舟七号可以进舱。”振奋人心的口令在载人航天发射场上空响起,从戈壁大漠到北京航天城,从西北边陲到浩瀚大洋,所有参试人员随之进入临战状态。
发射塔九层密封间,身着航天服的神舟七号飞行乘组成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飞船工程师的协助下,进入返回舱就座。
连接通信头盔、生理信号插头、着陆冲击测量仪插头,接通供氧装置,打开副风机……短短几分钟,他们熟练地完成了一连串规定动作。
一道道电波穿越时空,穿越千山万水,来回传递着航天员与各系统沟通的信息。
此时,发射场和火箭试验队技术人员正对“神箭”进行全箭状态检查。为确保此次发射成功,每一项发射预案都经过了反复演练,每一个发射程序都经过了认真研究,包括航天员的应急救生措施,都做到了万无一失。
有关专家据此精心计算,为火箭选择出一条最佳的“通天之路”。
“1小时准备。”20点12分,神舟七号由东风指控中心交“零”号指挥员指挥。随后,发射塔架打开,火箭飞船完全露出。
20点57分,发射进入15分钟准备,塔台上所有人员撤离。
“5分钟准备。”两名航天员关闭面舱,整装待发。
倒计时发射程序进入最后的时刻,在场的人屏住呼吸,按捺住心跳,翘首期待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1分钟准备。”完全展露的乳白色船箭塔组合体傲指苍穹,引弓待发。
“10、9、8、7、6、5、4、3、2、1,点火!起飞!”
21点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
大地震颤,烈焰升腾,巨龙喷射出耀眼的光华,船箭飞升。全世界的目光一齐仰望追踪。
点火第12秒,火箭实施程序拐弯,冲破云层,滑破长空,在空中留下美丽的轨迹。
五年前,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之梦。
三年前,费俊龙、聂海胜两位神州勇士又完成两人多天的太空飞行。
这次,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航天员将完成我国飞天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出舱行走,把中国人的足迹印上太空。
此时,记者想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的话,“在实现千年飞天梦想之路上大步前进的中华民族,有勇气迎接这样的挑战。”
本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