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造一支叫得响的“文艺粤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04:03  南方日报

  

打造一支叫得响的“文艺粤军”
打造一支叫得响的“文艺粤军”

  昨天,刘斯奋第三次当选广东省文联主席,廖红球当选广东省作协主席。结束选举后的刘斯奋和廖红球分别接受了本报采访,就如何提升广东文化影响力、打造一支叫得响的“文艺粤军”,阐述他们的思考和计划

  刘斯奋

  广东文化应培育“百家争鸣”的状态

  记者:汪洋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广东文化“星星多、月亮少”,广东如何产生文化大师?

  刘斯奋:广东文化应培育“百家争鸣”的状态。广东文艺界现在有一个毛病就是太一团和气,太缺乏不同流派的竞争,其实良性的争鸣和竞争对于文艺的真正繁荣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大家铆足了劲儿想方设法超越对方,人才才会脱颖而出。就像京剧的四大名旦当时谁都想争第一,才诞生了梅兰芳他们那些京剧大师啊!

  记者:文代会的讨论中,不少委员认为广东的文化市场空间不足,树林太小养不成大鸟。广东文化市场如何做大?

  刘斯奋:广东人“宁可请客吃饭、不愿花钱看戏”的民风沿袭已久,而在北方或浙江这一带情况好得多,比如清代扬州画派的兴盛就与扬州盐商巨富重视收藏有关,那一带一直有文化市场传统。广东经济发展之后,文化市场迟迟没有做大,影响了一些人才在广东的落地生根。

  对于阳春白雪的那些艺术,政府应当“养”起来,但是这部分“养”起来的艺术必须是能够为地区文化树立品牌标杆、赢得历史荣誉的。其他的大部分艺术家,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靠市场来养活他们。

  记者:广东未来的文化发展应该确立怎样的定位?

  刘斯奋:广东的文化定位应该从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现代文明起步中去找,广东文化得天独厚、引风气之先的优长,应在于一种崭新的现代工业文明。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价值观、文化品位、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转变,文化产业也在日益形成。发展广东文化的立足点,首先应站在一种革新的文化形态的观念上。

  广东的艺术家、文化人,不要再关起门来自我欣赏、自我标榜。汪洋书记说过,广州和深圳要叫板新加坡,广东文化也应该这样,要多点向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叫板”的意识和勇气!

  本报记者李培实习生毛一竹

  廖红球

  明年重点推介8位青年作家

  记者:青年作家已经构成广东文学创作的中坚之一,很多青年作家完全有实力在全国取得属于自己的位置。接下来,作协在推介青年作家方面会有哪些措施?

  廖红球:今年年底,我们将举办第二届“全国名社、名刊、名编笔会”,让青年作家与刊物的主编面对面交流。明年,广东省作协将重点推介郑小琼、王十月等8位青年作家,他们写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代表着广东青年作家的新成就,我们会先在广东把气氛搞起来,随后去北京召开研讨会。

  记者:广东作协接下来会推出哪些重要的作品?

  廖红球: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会在广东召开长篇报告文学《国运》(吕雷、赵洪)和广东省作协组织作家集体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冰点燃烧》的研讨会,12月开始与《南方日报》合作举办“纪念建国60周年文学作品征文”活动,明年将出版建国60周年献礼丛书。这套丛书里有一批重量级的作品,比如伊始创作的反映南海渔政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中国海》、深圳作家涂俏创作的报告文学《袁庚》,以及青年作家王十月创作的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的长篇小说等。

  记者:您怎样看待广东文学在全国的位置?

  廖红球:清醒地认识广东文学,切忌孤芳自赏,也不能妄自菲薄。广东文学有过风华正茂、引领风骚的辉煌时期,也存在相对稳定、相对滞后的平伏阶段,否定和拔高广东文学的影响和地位都是不可取的。应当说,现在广东文学虽然没有处于中国文坛的最前端,但还是占据较前位置的。六年来,广东省文学的机制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文学人才不断壮大,文学成果赢得广泛声誉,但广东文学的劣势和不足也十分突出。譬如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实践的名作较为欠缺,在国内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不多,文学话语权稍为微弱等。作协要做的,就是扶持、激励、推介作家的创造性的写作,努力用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促进作家的才华迸发,打造广东文学“金字塔”工程,形成一支成规模、有活力、叫得响的“文学粤军”,出人才、出作品、出理论。

  本报记者蒲荔子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