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街头邮筒身陷尴尬境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11:41  安徽市场报

  

街头邮筒身陷尴尬境地
邮筒正从人们视线中淡去
街头邮筒身陷尴尬境地
戴师傅看到邮筒里寥寥几封信件不禁有些失落

  绿色的身躯,敦实地立在马路旁边,为市民鸿雁传情。这些曾经遍布省城大街小巷的邮筒,如今正慢慢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前几天,家住省城潜山北路的万大妈给刚去山西上大学的孙子写完信后,出门却找不着邮筒,她只好托女婿去周边的邮局寄出。事后万大妈不禁感叹:这么重要的一个“心灵驿站”,如今难道真的成了“鸡肋”?

  现状:“饥饿”邮筒风光不再

  戴延龙师傅是省城三孝口投递站的一名老投递员,从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天天都要和邮筒打交道。对于邮筒,戴师傅有着很深的感情,同时也见证了它的发展与兴衰。戴师傅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邮筒最辉煌的时候,那时的邮筒每天都“吃”得饱饱的,有时信件都快堆到洞口了。在那个年代,旺季时每次开出上千封信件很正常,虽然很累但他感觉很好。渐渐地,情况发生了改变,邮筒逐渐变得“饥肠辘辘”起来。由于信件量明显减少,辖区内以往每天需要3名投递员来取信,而现在戴师傅一人就能应付每天的工作了,而一些分布不合理的邮筒也随之被“安身”到了别处。

  记者跟随着戴师傅来到女人街口的一处邮箱。据介绍,这里是该市信件量较大的地段,可当戴师傅打开后记者看到,偌大的邮箱内只放有十余封信件。戴师傅告诉记者,他前阵子在别处邮筒取信时还遇到过几天都没一封信的情况。“当时我心里难受极了,感觉特别失落。”戴师傅无奈地说。

  应对:虽然亏损但不会撤除

  记者就此事采访合肥市邮政局市场部投递主管高峰。他告诉记者,该市每年光投放在邮筒上的维修费用就高达一万多元,再加上投递成本和建造成本,可以说现在的邮筒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记者问是否考虑撤除邮筒时,高峰表示,虽然现在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但邮筒作为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它所起的沟通与桥梁作用仍必不可少,就算再亏损他们也不会撤除的。对于目前正在“消失”的邮筒,高峰说,合肥市现有130个邮筒,有一部分在城市建设中暂时拆除了,但以后还会重新安装。其次,由于城区的发展,原本设立在市区里的一部分邮筒根据需要移位到了城市外围,所以造成了邮筒正在“消失”的感觉。

  合肥邮政局有关人士也表示,尽管现在很多年轻人极少用寄信的方式来沟通交流,取消邮筒也确实可以减少亏损,但还有中老年人和军人等特定人群需要邮筒,邮政部门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方便,邮筒的数量不会减少。

  观点:

  老年人“力挺”邮筒

  记者同时采访了部分合肥市民,发现不少年轻人认为,邮筒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怎么用了,可以适当减少。而一些年长者则成为“挺筒派”,觉得邮筒少了寄信不方便,传统的通信方式不能丢。

  家住安居苑的年轻人许先生说:“我现在一年都不会寄一封信,这些街头的邮筒根本没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维护,应该让它们逐渐减少。”在省城财富广场上班的黄小姐也告诉记者,原先她所在公司寄信还需要用邮筒,但是现在快递服务非常好,公司寄给客户的资料和重要文件,都通过快递公司,已不用邮筒了。

  市民李老伯有着多年写信习惯,他说:“如果家门口没有邮筒了,我寄信会十分不方便。”李老伯向邮政部门建议能否在市区一些空白点再增加一些邮筒。家住南七的王老太也认为邮筒不该减少。“虽然电话、短信、电子邮箱、QQ等都能和亲朋好友联系上,但书信的特殊意义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再说还有很多事情是必须通过邮寄来处理的。”王老太说。

  趋势:

  现代通讯方式冲击加剧

  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话、手机等现代通讯方式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写信已不再是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手段,那个“鸿雁传书”的年代已渐渐远去。目前,E-mail、手机短信等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正受到人们的青睐。记者先后对10名“90后”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1人曾使用过邮筒寄信,而10人全都经常使用E-mail和手机短信,其中有的学生连信封的书写格式都不知道。

  记者就此事采访安徽省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开玉。他认为,邮筒的生存现状也是他一直都在关注的话题,移动通讯和网络现代通讯方式对邮筒这一邮政基础设施的巨大冲击是不可否认的。“用则进,不用则废。在多方压力下,邮筒的现状非常堪忧。”王开玉表示,邮筒作为一种重要的通讯设施,面临的不应该是消亡,而是更好地综合利用。他希望通过一些创新和改变,使邮筒的服务功能更加多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