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七天外归来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9日08:17  石家庄日报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张汨汨田兆运)在经历了2天20小时27分钟的太空遨游、完成了19分35秒的太空漫步之后,神舟七号在28日下午回到美丽的地球。

  

神七天外归来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
神七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

  

神七天外归来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
神七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神七天外归来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
神七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的瞬间。(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16时许,飞船飞行进入第45圈。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飞行轨迹留下的优雅弧线,此时已交织成一张华丽的网。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按照步骤操作。”总调度员肖龙洪亮的口令声在大厅响起。

  从这一刻起,焦灼与释然,掌声与笑声,汇集在几天来为神七分秒守候的飞控中心大厅。

  16时49分左右,飞船进行第一次调姿。

  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随着轨道舱缓缓离去,一天前携手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的“飞天”和“海鹰”舱外航天服,也与航天员完成了最后的告别。

  就在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之间,飞控大厅爆发出一片惊叹声——推进舱外的摄像头,拍下了蔚蓝背景下连绵的雪山,那样的美丽,那样的一尘不染。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这样的维度,凝视这片土地上的山川。

  从完美升空到传回地球多角度画面,从出舱任务的成功完成到科学试验的顺利开展……这些天来,神舟七号已经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这样的惊喜。

  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联络暂时中断。记者有些不安,指控大厅里5排电脑终端前的科研人员却神情泰然。

  待到神七再次“回到”大屏幕上,大厅里一片欢呼。

  17时30分许,宛若一朵盛开的蒲公英,红色条纹的降落伞在灰蓝色的天空中渐渐清晰。降落伞下方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巡天归来的飞船返回舱。

  牵引着指控大厅里所有人的目光,搜救直升机与返回舱飘落的方向越来越近。

  17时37分,返回舱的反推发动机喷射出一道明亮的光焰,本来饱满的主伞此时忽地一松——成功着陆!

  深秋的内蒙古中部草原上,一只飞鸟忽地从飞船身后翩然掠过。

  飞控大厅里,掌声和欢呼声震耳欲聋,几乎盖过了调度员的口令。

  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几十分钟后,3名航天员自主出舱。金色的夕阳中,他们向祖国和人民献上庄严的军礼。

  此刻,飞控大厅外,鞭炮声四起。夜幕已经降临,北京航天城注定又将迎来一个不眠之夜……

  “我们迎接航天员凯旋”

  ——记者连线内蒙古着陆场的54所测控工程师杨素卿

  本报记者 焦莉莉

  千里风筝一线牵。航天员能否平安回家,测控这根“风筝线”的作用极其重要。昨日15时,记者在飞船返回前夕,连线采访了坚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一线的54所测控工程师杨素卿。

  截至记者连线时,杨素卿已在着陆场的通信机房里连续工作了8个小时,自早晨8时投入工作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岗位,中午饭也是在岗位上草草吃过。和其他测控站的任务一样,54所在着陆场仍然担负着“牵线搭桥”作用,为飞船与北京飞控中心提供通信数据传输任务。

  “草原上静候的光学测量车上,有我们所研制的光学设备,光学设备可以拍摄飞船返回舱出黑障区及下降过程中的实况,并传到指挥中心,为指挥发令提供决策依据。”杨素卿补充说,市民在电视前看到的航天员着陆画面,也是由54所通信设备第一时间拍摄传回北京飞控中心的。“这是一套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俗称背包机。搜救人员背负该设备乘坐在直升机上。一旦发现返回舱打开的降落伞,直升机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并迅速安装好设备,将航天员返回出舱过程的全部图像和声音传输到北京飞控中心。”

  “这次我们拍摄传输的画面更全,速度也更快。”杨素卿特别提醒记者说,“到时如果仔细看画面,就会发现神七传回的画面图像会更清晰,细节将更细腻,因为此次图像传输设备较神六做了技术改进。”据介绍,舱内和舱外航天员通话设备的前期研制也由该所负责,经过航天部的优化最终实现顺利通话。

  杨素卿告诉记者,所有的新型测控设备车已经进入备战状态,各种跟踪测量设备已开启翘首望着天空,只待神七返回。谈及这次任务时,她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我们的测控通信系统已经组织了近百次联调和测试演练,可以说系统目前是‘零问题’状态。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航天员的凯旋!”

  “我们为神七骄傲!”

  54所热烈庆祝神七

  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本报讯(记者焦莉莉)“成功了,神七航天员安全着陆了!”看到航天员平安返回后,54所老一代卫星通信专家茹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兴地喊道:“我们为神七骄傲,为参与国家航天工程而骄傲!”

  昨日17时,54所的部分科研人员聚集在三楼会议室,一起等待着飞船平安着陆的消息,当从电视中出现返回舱着陆的镜头后,科研人员们欢呼雀跃,尽情挥舞着手中的小五星红旗。随即,电视镜头经过了切换,画面变得更加清晰,主持人白岩松证实这是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拍摄的,会议室内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我们的设备!”茹凯对记者说,看到设备如此清晰地传回这激动人心的画面,心中石头终于落地了。

  “每一次听到看到那些来自太空的音像,我都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一个个进步而振奋,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这一伟大工程而自豪!”李志广是54所卫星通信和数字电视领域专业部的党委书记,回想起这些年从“神舟”号飞船中传回的音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表示,一定要再接再厉,用百倍的信心、严谨的态度、高质量的产品为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做出新的贡献。

  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

  建成载人空间站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黄全权陈玉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28日透露,在神七飞行任务之后,中国将继续在载人航天和空间技术方面寻求突破,初步规划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

  王兆耀说,根据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预计在2011年左右发射一个空间目标飞行器,之后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与之对接,进行交互对接试验。初步计划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针对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载人登月问题,王兆耀明确表示,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高科技领域,中国有必要在载人登月领域有所作为。在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技术积累和国家有关航天工程的成果基础上,适时地启动载人登月关键技术的攻关非常必要。何时实施这项工程,还将组织专家进行进一步的充分论证。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