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日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和发展绿色荧光蛋白同获奖三人将平分约140万美元奖金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8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他们三人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
现年80岁的下村修出生于日本京都府,1960年获得名古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现居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他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
马丁·沙尔菲现年61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目前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任教。钱永健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追查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他被公认为这方面的先驱。
钱永健
英文名:Roger Tsien
性别:男
出生年份:1952年
出生地点:纽约
国籍:美国
祖籍:浙江杭州
堂叔: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父亲:机械工程师
舅舅: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教授
哥哥:钱永佑(Richard Tsien),斯坦福大学教授、曾任生理系主任
个人荣誉:16岁即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获西屋科学天才奖;20岁获哈佛大学学士(化学和物理);剑桥大学博士及博士后(生理学);曾获沃尔夫奖(2004年)、全美化学学会、蛋白质学会等多项大奖
“天才少年”:生于杰出科学家之家
钱永健喜欢穿粗斜纹棉布的衣服,喜欢骑自行车上班,这位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之一。他发明的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被评价为“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他对于自己的成果却这样表示:“我只是将一本晦涩的小说变成了一部通俗的电影而已。”
小时候和哥哥自制手榴弹
祖籍浙江、1952年出生在纽约的钱永健出生于“科学家之家”,除了堂叔钱学森是著名的导弹专家外,钱永健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程系教授,哥哥钱永佑则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兄弟俩不仅分别获得过美国大学生中竞争性最强的两个奖学金:罗德斯奖和马歇尔奖,而且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因为家里有一堆“工程师”,钱永健自称为“分子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他说:“我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
钱永健从小对化学很感兴趣。小时候他的身体不是很好,因为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当两个哥哥在室外玩户外运动时,钱永健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父母还专门为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
不过,很快钱永健就对这一套安全的化学装置感到了厌烦,“在学校的图书馆,我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化学课本,里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学实验。”
于是,钱永健开始“玩”起更危险的化学实验,甚至接触火药。一次,他和两个哥哥还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不过手榴弹最后没有爆炸成功,只是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的一部分炸坏了,弄得满屋子是烟。
16岁获全美最负盛名科学奖
出于对化学的热爱,再加上天资聪颖,钱永健很小的时候就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少年”。16岁时,钱永健还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当时他研究的是如何将金属融进硫氰酸。
这个“西屋科学天才奖”是全美最久远,也是最负盛名的科学类比赛,获奖者经常被看作是“小诺贝尔获得者”。
得了“西屋科学天才奖”的钱永健,也获得了西屋奖学金,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不过,钱永健在大学并不是一个“乖学生”。他对于学校安排的化学课程并不非常满意,觉得设置和内容颇为僵硬。
不过,钱永健在大学毕业时依然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物理与化学学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全美著名的马歇尔奖学金,前往剑桥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钱永健的最大贡献是发明荧光染剂技术,用以追踪观察活体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流动和变化,并在基因上改变令水母发光的分子,这一技术被称为“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而他对于自己的功绩却这样表示:“我只是将一本晦涩的小说变成了一部通俗的电影而已。”钱永健说,“最基本的想法其实不是来自于我们,但是我们帮助很多人理解了这一点。”
对于自己的创造性想法,钱永健把它归功于自己感性的一面。“我喜欢色彩。”钱永健相信,正是他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直觉一起,才让他在细胞生物及神经生物方面做出了如此革命性的贡献。钱永健说,科学应该理想地滋养你个性深处,给你提供直觉的快乐,帮助你度过不可避免的情绪低落期。
目标是为攻克癌症带来帮助
对于钱永健来说,下一步目标是自己的发明能应用于攻克癌症。目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一个初步应用是,检测蛋白酶的活动。钱永健希望将这一技术运用到观察及发现癌细胞,为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帮助。(据《新闻晨报》)
部分华裔诺贝尔奖得主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钱永健:1952年生于纽约,美籍华人,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现年56岁。
绿色荧光蛋白
为生物医学带来革命
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帮助他们获奖的是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为生物与医学实验带来革命,它发出的荧光像一盏明灯,帮助研究人员照亮生命体在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的诸多反应。
水母身上分离出绿色荧光蛋白
这3人对绿色荧光蛋白能享有今日的“尊荣”都不可或缺。首先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的是生于1928年的下村。他1962年从生活在美国西海岸近海的一种水母身上分离出了绿色荧光蛋白。在上世纪90年代,沙尔菲指出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特性在生物示踪方面有极高价值,钱永健则为理解绿色荧光蛋白怎么发光作出了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化学奖获奖名单之时,钱永健居住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天还未亮,祝贺获奖的电话将他吵醒。
通过电话,钱永健对新闻界记者半开玩笑地说:“我很高兴,深感荣耀。我没预料到能获奖。在这之前我听到了一些传言,但来源可不是那么靠得住的实在人。”
让科学家心跳加快三倍的发现
在宣布获奖名单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贡纳尔·冯·海涅手持一支试管,内装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改造过的大肠杆菌。用紫外线照射后,试管发出绿色荧光。冯·海涅说,这种级别的发现“能让科学家的心跳比平时快上三倍”。
居住在美国的沙尔菲说,自己没听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打来的电话铃声,直到早晨一觉醒来上网看新闻才知道自己获奖了,“我完全睡着了,没听见电话”。
绿色荧光猪产下荧光小猪崽
除了应用于科学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还应用于艺术领域。应美国芝加哥艺术家爱德华多·卡奇要求,研究人员于2000年制造出一只能发出绿色荧光的兔子。此后,研究人员造出了经过基因改造的绿色荧光猪,还产下了绿色荧光小猪崽。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