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定光:一个官员作家的四维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3日02:31  南方日报

  

黄定光:一个官员作家的四维空间
新书《木屐声声》的作者黄定光在与读者交流。赵宇飞摄

  2008年10月21日16时。

  博雅书店二楼转角处,一间不起眼的小会议室。

  一个小范围的沙龙,十几个圈内的朋友以及部分媒体记者。

  没有鲜花,没有舞台,也没有特别的仪式。只是一杯清茶,一本叫《木屐声声》的新书,共同分享着“一个人的四维空间”。

  这个人便是黄定光———新书的作者,同时现任中山市教育局副局长。此刻,他正坐在众人的中间,就像一名虔诚的学生,在聆听,在思索,每当收获了赞美之词,脸上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丝腼腆的神色。他感觉“朋友对自己太厚爱了”,希望能听到更多指出自己不足的评价。

  他说话的时候,声音总是不高不低,条理清晰,并且文质彬彬,就如同他的外表、他的文章。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常常会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疯狂”举动。比如,为了得到专业教材,他可以一口气将三卷共1718页的《古代汉语》全部手抄下来;为了享受世界杯的激情,他可以半夜不睡爬起来,并将床搬到了客厅;为了过足音乐瘾,他可以在全家仅有2000元存款的时候,花1900多元买了台“钻石”牌音响,在有两万元的时候花掉全部积蓄配了一套进口音响……

  也许,要理解他,就要先了解他的成长。他出生在中山的一个普通家庭,全家八口,只靠父亲一人打铁维持生计,而母亲则是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得益于伟人故里这片土地上的钟灵毓秀和博爱之情,他有幸用半价学费读完了小学,也从此在心底深深地埋下了文化的种子。

  他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读书,使他益智、明理和成熟,使他没有在文革中沉沦、抱怨,也使他成为了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直至今天,他依然勤于展卷,不辍耕读,尝试着通过故事、随笔、游记,还有夜谈式的小品,从中山的某一个点出发,追思历史、回忆过往、省视内心、观察世界。他相信只有文化才能发展一个城市,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他的一点一滴、所闻所见,都将透过《木屐声声》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从何时开始写作?他希望和什么人分享阅读?他出书的目的又是什么?于是,我们的对话,就从这里展开了。

  南方日报给了我写作的信心

  记:黄局,您好!能先给我们解释一下沙龙的主题“一个人的四维空间”吗?

  黄: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所说: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就是四维空间。

  记:通过沙龙,我知道您的书一共有80多篇短文,而且写作的时间跨度很大。所以,很多人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都产生了一个疑问:作为一位公务繁忙的领导,您怎么有空并坚持写作的啊?

  黄:老实说,我在教育部门的工作确实非常忙碌,但正如鲁迅所说,我不过是“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挤出来”了。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晚10时之后和每个周末,都必定是我读书写作的黄金时间。能坚持下来,恐怕是因为我不觉得这是个“苦”差事,反而是一种另类的休闲享受吧。

  记:我留意到,您在上世纪90年代写的作品中,有不少都曾刊发在南方日报,是吗?

  黄:是啊,我的写作,可以说和南方日报有不解之缘。1994年,我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到了南方日报担任文化版的编辑,因为知道我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和别人合著过几部故事和报告文学,他就建议我向他们的文化专栏投稿。当时,我刚当上教育部门的科长,手头上负责的事务很多,根本没空搞创作,但碍于情面,我又不敢马虎,于是就挤出时间写了第一篇发表散文《教儿学游泳》,没想到被很多同事和朋友看到了,大家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现在,为我出书写序的李钟声先生,也曾是一位南方报人,应该说,我的作品能在今天集结成书出版,确实缘于当年南方日报给我带来了莫大的信心与鼓舞。

  记:后来的作品为什么都没有在南方日报上发表了?

  黄:我在1999年当上了市教育局副局长,工作也越来越忙碌了。可能你们还没有留意到,我发表在南方日报的文章全部集中在1994—1996年,之后实在忙不过来便停下了。你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没有发表过的文章,其实都是我在最近三年为了出书才重新执笔写的。

  记:但是很多文章写的并不是近年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您能记得这么清楚呢?

  黄:停止的是向报社撰稿,但自己的写作并没有中断。生活中,只要有所闻、所见、所感,我就会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出书不过是将这些文字重新加以梳理和润色罢了。

  希望更多读者了解中山

  记:在沙龙上,很多朋友都对您的新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黄:朋友们的评价太高了,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事实上,我更希望听到指出我不足的评价,“知之者有畏”,只有知不足,我才能进步。

  记:您太谦虚了。大家都觉得您书中的文字真实而感人,既是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也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乡土教材,作为作者本人,您最希望读者从什么角度去阅读这本书呢?

  黄:或者这样说吧,出书是我由来已久的愿望,从一开始构思,我的读者就定位为三类人。首先,是不了解中山的人。因为我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觉这片土地是那么的神奇:浓郁的水乡风情,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中国近代史上经历的辉煌,这些都收纳在我的作品之中,形成了富有“中山”特色的基调。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让更多人了解中山、喜欢中山,将来一起发展中山。

  第二类是中山人,中山人不等于了解中山的事情。假如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家乡,又怎会爱上自己的家乡?不热爱家乡,就不可能热爱祖国,也就不可能热爱生命。

  第三类是孩子们。我们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让孩子们了解过去,是为了不让孩子们淡忘历史,并最终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和抢救传统文化的队伍之中。所以,我的写作语言也因此尽量避免了华丽的词藻,多用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过去。

  记:您是怎么看待官员出书的?

  黄:官员出书,社会上往往是从名从利的角度来看的,但我认为这体现了官员的一种文化追求,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我个人都非常赞同、鼓励官员出书。官员带头出书,或多或少都会对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中山要加强保护地域文化

  记:刚才,您多次提到了中山历史,您觉得现在中山有哪些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东西是让你最为心痛和可惜的?

  黄:我曾经居住过的豆腐巷。现在回去,我已经找不到它的痕迹:麻石古道、青砖瓦房、趟笼门、木屐声……这是一条湮灭了的古巷,是一段消失了的文明,每每想起我都痛心不已。虽然任何文明都必将被更先进的文明所代替,但我认为,先进的文明应该是多元的延续发展的文明。

  记:从您的书中,我们得知您有很丰富的游历感悟,您认为中山可以从其他发达城市中借鉴和学习到哪些方面的东西?

  黄: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文化曾遭到了极大破坏,加上城市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失去的不仅有古迹,还有传统美德。只有保护和发展我们的地域文化,才能发展国家文化。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记:怎么评价目前的中山文化建设?

  黄:总体而言,中山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不仅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名城,还加大了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力度。以我所在的教育部门来讲,早在2005年,我们就在全市的中小学生中推广乡土教材,为中山的乡土文化建设起到了萌芽作用。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工程,要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全方位、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

  新书所得捐给扶贫助学基金

  记:据说您的书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山市委宣传部甚至有意向为您的新书召开一个专门的研讨会,感觉高兴吗?

  黄:应该是感觉很平淡吧……我是一个只问过程不问结果的人,如果我的书最后真的能够为中山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也算是一份意外的收获吧。但我还是想尽量低调一点。

  记:可刚才您不是透露要将卖书所得款项悉数捐给中山市扶贫助学基金吗?那应该是越多人知道越好吧?

  黄(笑):那我就高调一点。

  记:能解释一下这样做的目的吗?

  黄:小时候,我差点因为贫穷而辍学,所幸得到了国家的帮助渡过难关。今天,我希望能够尽一份绵薄之力,帮助那些和我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们。回馈社会,也是我出书的心愿之一。

  本报记者陈雪芬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