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谢晋永远活在芙蓉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5日10:08  长沙晚报

  谢晋执导的电影《芙蓉镇》通过芙蓉镇上胡玉英等不同的人,在文革前后几十年的命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芙蓉镇》上映后成为在国内外得奖最多的影片。而电影放映之后,电影的拍摄地——湘西永顺县王村也因此闻名于世,王村的古朴、王村的山水让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前去观光。一部电影改变了一个地方的命运,湘西永顺县王村也因此改名叫芙蓉镇。昨日,芙蓉镇人民举行悼念活动追思谢晋大师。

  一部电影造福一方,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罕见的。

  芙蓉镇这个因为电影《芙蓉镇》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湘西小镇因此永远不会忘记电影大师谢晋,没有他,芙蓉镇或许还是那个淹没在湘西群山中的王村。

  谢晋走了,但他永远活在芙蓉镇。

  

谢晋永远活在芙蓉镇

  

谢晋永远活在芙蓉镇

  

谢晋永远活在芙蓉镇

  

谢晋永远活在芙蓉镇

  芙蓉镇的哀思

  土家吊脚楼在秋风中低吟,悠悠石板街在孤独地哀伤,清清酉水河在辗转徘徊中呜咽……昨日,它们和芙蓉镇人一起深深悼念谢晋大师。

  八旬老人来了,6岁孩童来了,中年男人来了,怀抱孩子的妇女也来了……他们聚集在谢老曾经拍《芙蓉镇》的荷花池广场,胸带白花,默默地在谢老遗像前哀思。

  谢老的遗像安放在他亲笔题写馆名的芙蓉镇电影海报馆里,馆里的四面墙上是谢老生前执导的多部电影海报,《女篮5号》《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一部接着一部,《芙蓉镇》海报挂在正中央,它们诉说着谢晋作为电影艺术巨匠的丰功伟绩。

  芙蓉镇人是纯朴的。行行清泪无声地流,然而最终无声的哀思化作失声痛哭,几位老人跪哭在地,几位中年人也哽咽着向谢老遗像道别。

  芙蓉镇人是感恩的。73岁的老人张耀忠说:“我们要感谢谢导,因为是他老人家的厚爱,王村才有今天,是他的关心,芙蓉镇才能成为旅游胜地,我们今天能有这么好的富裕生活是托他老人家的福。如今他老人家走了,我们要永远地记住他。”

  芙蓉镇的回忆

  古华笔下的《芙蓉镇》,原本是在湘南的某一小镇,但是22年前的谢晋导演,走遍了全国许多小镇后,最后是在湘西发现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湘西永顺县王村。于是王村就成为电影《芙蓉镇》的拍摄地。

  谢晋在芙蓉镇拍戏的日子,是芙蓉镇人难忘的岁月。

  1986年,谢晋在芙蓉镇呆了半年,“不拍戏时,谢老爱在王村到处串门,和村民聊天,一点架子都没有。他爱喝酒在王村是出了名的,村民就送他当地的湘泉酒和土家米酒喝,他很喜欢,直到今年打电话时他还念念不忘。”永顺县文联主席张明仁回忆:“他是江浙人,吃不了辣,但特别能吃苦,那时的王村多穷啊,但他熬了过来!”当年的张明仁才23岁,常常在谢晋身边转呀转,想学点东西。

  当时,老百姓还不知道电影是怎么拍成的,不少人专门从县城跑到王村看谢晋拍戏,“整个王村才几千人,但后来却变成1万多人。差不多所有村民都被谢晋请去当群众演员。那时候真是好玩啊!”当年的群众演员张耀忠说。张耀忠那时51岁,在剧中演一名“四类分子”,“那一年,谢导在王村同我们像家人一样亲切,他态度和气、待人诚恳,只要是我们群众演员,总是按劳计酬,从不扣我们的报酬,要知道22年前,他给的每天3块钱是我们两天的工资,其实谢导给我们一块钱就不错了。”张耀忠对谢老记忆深刻:“谢导在王村有事无事特别爱和我们谈心交朋友,因为王村是土家族人民的聚集地,他老人家特别尊重我们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不训斥我们少数民族群众演员,我们有的演员,说不好普通话,他总是耐心地教我们,不会责怪,他不怕浪费胶片,反复讲解和拍摄。四个月的外景地拍下来,谢导已和我们王村人民建立了鱼水一样的亲情关系。”

  《芙蓉镇》可说是谢晋电影的高峰。“人们有太多的理由怀念它,怀念它那‘第一次’的勇气和激情,怀念它所代表、或者说所继承的中国电影传统中最可宝贵的创作精神,即对于我们民族最迫近的步履郑重、冷峻而又置身其内的回瞻。《芙蓉镇》所达到的境界,足以告慰谢晋在天之灵。”《芙蓉镇》在谢晋电影中这样一种地位,足以让芙蓉镇成为谢晋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芙蓉镇是谢老魂牵梦绕的地方,2002年,谢老再次回到芙蓉镇。

  那是2002年5月2日,谢晋和姜文、徐松子、郑在石等《芙蓉镇》主创人员再次相聚芙蓉镇,受到了当地人民英雄般的款待,古老的芙蓉镇陷入了极度的沸腾之中!“谢晋缓步走下船,频频向人们挥手致意。近80岁高龄的谢晋导演讲话时,心情激动异常,嘴唇不住地抖动,在讲出‘没有芙蓉镇人民就没有《芙蓉镇》这部电影’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声音哽涩,几度失语。”临走时,谢晋说:“我非常感谢王村人民的盛情,虽然《芙蓉镇》得了这个金杯那个银杯,但我认为都不如王村老百姓的土杯。再过十年,我如果还健在,一定再回王村,相信那时候王村的变化会更大。”

  芙蓉镇的感谢

  是的,22年来,王村的变化可大了!

  谢老,你知道吗?你不仅以《芙蓉镇》这部扛鼎之作,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对“动乱”岁月的思考,用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动乱岁月的终结,也使地处湘西山区、贫穷落后的王村因“芙蓉镇”而声名远播。22年来,慕名前去寻访“芙蓉镇”的游客络绎不绝,以芙蓉镇为中心的猛洞河生态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品牌。

  酉水河的小鱼小虾成了旅游产品,姜糖成了旅客们的抢手货,而芙蓉镇113号米豆腐每天一碗接一碗的销售量也见证着芙蓉镇人的幸福生活。

  据芙蓉镇党委书记向仁连介绍,现在,芙蓉镇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从1986年的2万元增加到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从1986年的835万元增加到5亿元,财政收入从当年的22万元增加到500万元,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115元增加到8000元……

  喝水不忘挖井人,谢老,芙蓉镇的山不会忘记你的身影,芙蓉镇的吊脚楼会常常想起你的笑,芙蓉镇的河不会忘记你喝酒时的爽快,芙蓉镇的石板街还在侧耳聆听你走过时的脚步……

  “谢老,你虽然不能再回芙蓉镇,但你永远活在芙蓉镇!”一位芙蓉镇人说。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