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尹力,“山医”走出的副部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03:17  舜网-济南时报

  

尹力,“山医”走出的副部长
尹力(中)在地方调研 资料照片

  刚被国务院任命为卫生部副部长的尹力表现得相当低调。“我们堵过(他)好几次,什么都不说。”记者一位在北京媒体工作的朋友说。今年46岁的尹力,出生于济南,父母都曾是从事医学研究和诊疗的专家。

  他是能服众的学生会主席

  读大学不到一年,尹力成为山东医科大学(现改为山东大学医学院)学生会的骨干。该校80级医学系的一名女生,至今对尹力组织的一次校园集体舞大赛仍念念不忘,称赞那是一次“出色的文艺和交际活动”。

  两年不到,尹力成功竞选上校学生会主席。那时,学校各个学院并不设系主席,只有一名校主席。

  在尹力的同窗眼里,他是一位很能服众的学生干部。与他初、高中同班四年的一位老同学用“一呼百应”来形容尹力:“经他组织开展的班级活动都会很棒,同学都乐意听从他的调度指挥,很多同学私下里还议论——— 尹力将来一定前途不可限量。”

  记者还联系上了山东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原主任王均乐,这位已退休的老教授以前是尹力的老师,谈起曾经的学生,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

  王均乐说,尹力原本学的是英语临床医学,在这个完全用英语教学、对话的专业里,他是佼佼者。但尹力并不甘心当医生,觉得“医生只能一个一个地救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才是他的理想。所以,尹力报考了王均乐的硕士研究生。

  当时,一位导师只带一名研究生。与尹力竞争的是一名成绩不错的女生。王均乐说,《流行病学》是一门必考科目,这门课那名女生作为必修课学了108学时,尹力只读了36个学时,他就自己加班加点补习。结果,尹力的笔试、面试两项成绩都远优于竞争者。

  他跟记者也没距离感

  尹力读研时,就两次代表全国大学生出国交流。“他心很细,去东京参加纪念原子弹爆炸42周年活动时,还给我带回了一件日本小纪念品。”王均乐毫不掩饰对这位高徒的欣赏。

  “他成绩很好,后来考取了前苏联社会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科研所博士研究生。”王均乐说。

  1993年,尹力学成归国后,学校想留他任教,省卫生厅有关部门也相中了他。不过,两个地方都没能留下他。王均乐说,国务院政研室的领导来山医考察尹力时,认为他“思想素质好,综合素质强”,于是,尹力成为前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袁木领导下的科教文卫组成员。王均乐回忆,当时是相关部门的领导亲自打电话来济南要的人。

  尹力是研究室惟一一名学医的成员。原研究室的一位研究员评价,“尹力的专业水平很高,讲话不用做加工,本身就是一次简报。”

  在公众面前,尹力成熟、稳健。而在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师生眼中,尹力是一位事业有成且很念旧情的老校友。2006年,他趁着开会间隙,还抽空回到母校座谈。

  今年上半年,省立医院举行建院110周年庆典时,他代表卫生部回济参加活动。该院一位领导回忆:“他说话非常得体,也很有礼貌。晚上吃饭时,他穿了一件正装衬衣,扎了领带。有记者去同他打招呼,他都会起立、转身,举杯向记者致意,并聊上几句,没有距离感。”

  在哈佛的“单身”日子

  2002年9月,尹力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访问学者。由于家人没有同行,尹力在哈佛过起了“单身”的日子。他一般乘公共汽车去学校,偶尔下课后也散步回家。

  尹力回国后不久,同系好友、山东省公共卫生科研所所长李孟雪正巧去北京开会,吃饭时,尹力谈到这次的出国经历,聊起了一个专业话题:美国医疗制度不完善。

  李孟雪质疑说,美国是个富有的国家,人人都享受着公费医疗带来的好处,至少好莱坞大片里是这样的:英雄受伤进医院,可从没看到英雄为治疗费埋过单。“尹力反驳我说,电影里的东西是不真实的。在美国,看病买药同样是普通人头痛的事,只有富人才不用操心这些。”李孟雪称,尹力还进行了一番深入分析。他说,美国没有英国这样的全民公费医疗。美国人认为,一旦国家全包,必定造成巨大的医疗浪费。换句话说,在美国看病买药产生的费用,老百姓本人要承担大部分,而这是医疗制度最大的缺陷。

  一番解释后,李孟雪不得不佩服这位好友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捕捉能力。而这种能力,和他对生命的同情与关怀是分不开的。

  他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工作的忙碌,使得尹力回家的次数逐年减少。但过年时,邻居们总能在走廊里碰到他。在邻居的印象中,尹力出门总是穿得很得体。他为人谦和,见面总是先打招呼。

  上个月,时任卫生部办公厅主任的尹力到西安市儿童医院,看望食用问题奶粉的“结石宝宝”。医院里,他给熬夜加班救治的医生们鞠了深深一躬。熟悉尹力的人都说,他对生活怀着一种感激之情,在这方面母亲给了他巨大的影响。

  母亲于式玲作为一名老医生,常给儿子一些建议。不过,她给尹力的最大财富,是做人的品德。于式玲以前的同事说,她是个开明的老人,很有礼貌,对人充满着同情心,对生活也充满感恩。

  老太太性情直率,她笑称从不惦记儿子,“他是一个心态能够及时调整复原的人,激烈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隔夜的苦恼和困扰。”

  对于儿子的工作,于式玲不愿多谈。不过,她总提倡孩子归零,对个人的际遇不要看得太重,既不背失败的包袱也不背成功的包袱。任何时候都要知道自己是谁,要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 (孙 昊)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