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 琪
民生关注
MINSHENGGUANZHUM
广州自1997年开通一号线首段后,市民就像看待初生婴儿般,每一天都在期待轨道线网的壮大。地铁网也在一轮轮调整中长成今天过百公里,并要在2020年发展到760多公里的城市线。令人心动的前景,让市民对大广州有了更强烈的认识和寄托。再眺望遥远的2040年的规划,让人有一种走入未来的兴奋,就像握住了一种可以期待的幸福。
此次规划编制耗时一年半,既是展望,也是对地铁与城市关系来一次深刻的总结。透过国外城轨地图可见,光靠寥寥骨架,就算拉到海边去,也无法支撑庞大的广州躯体。唯有丰富而缜密的都市轨道,才能更好地输送城市生命力。线网结构必须由现在的零散提升为“环形+放射”,这也是对历史呼唤的回应。此外,身处城市肌体却被边缘化,缺乏交通“救济”的居民,这下也有了希望,比如同德围。主干道缺地铁,这个令人遗憾的旧规划,也被改写,比如东风路和黄埔大道。尽管站点其实没有密集到让人陶醉的程度,城区空白仍然很多,但每一个落点毕竟还是值得憧憬的。
透过11年来广州地铁的演变,成熟市民对新生线网自然有着更多的期待。其一是拆迁问题,未来在千万人口的广州继续翻倍深挖,要支付的代价除了金钱,更无形的是对现有民居格局乃至文化生态的持续冲击。国内很多城市在30年来进行的“建设”,破坏的却是千年的积淀。广州民众享受地铁的同时,社会成本能否降到最低,是要更多立法保证的。其二是地铁站的易达性,市长关心的是城市版图多大,但市民关注的是步行要走多远。因此市政、交通与地铁工程的衔接必须完善,否则如今三四号线在番禺南沙的问题就会重演。
对于规划,民众历来期待的是科学和稳定,最怕因一时的政绩和风光,留下城市包袱和遗憾。但是规划也确实不是一块铁板,别说管到2040年那么遥远,就算到2020年来看,这12年必将会变数多多。城市的流变,没有一个规划官员能掌控,因时势调整而不是因领导调整就很重要。最后,轨道交通对城市的经济带动也要谨慎评估,避免夸大,毕竟私人汽车时代长期存在,单靠地铁确也无法全面提升城市生活素质。所以要珍视每一笔纳税人的奉献,更多用在社会福利型的线路上。